供票业务简析及财务公司展业概述

软通动力 , 软通动力 , 2021-03-25 , 浏览:12076

一、什么是“供应链票据”


2020年4月24日,上海票交所官网上发布了58号文《上海票据交易所关于供应链票据平台试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提到:


供应链票据平台依托于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与供应链金融平台对接,为企业提供电子商业汇票的签发、承兑、背书、到期处理、信息服务等功能,通过供应链票据平台签发的电子商业汇票称为供应链票据。”


注:文中所提到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指的即是后文提到的”供应链平台“,后者为目前的普遍叫法。


供应链票据(以下简称“供票”)的本质是适用于《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的电子票据,对于已经拥有电票管理系统,可以开展传统商票业务的财务公司(以下简称“财司”“)来说,为什么要搭建供应链平台,开展供票业务呢?


我们先来看看供票与传统商票的区别。


二、供票与传统商票的异同




从业务角度来看,供票与传统商票在法律层面、权属层面、付款人等方面没有差别(与供票的电票本质有关),最大的区别在于供票的等分化。


三、供票等分化特点的优势


1.供票如何进行等分化



票交所通过直连接口返回供票开票报文时,生成的是票据包,拥有“票据包编号”与“票号区间”两个字段:


1)票据包编号是唯一的,不论供票如何流转(开票、背书、贴现、到期兑付),票据包编号均不改变;

2)供票等分化最小单位为0.01元,根据金额生成票号区间。例如,签发金额为10万元的供票,其票号区间为[1-10,000,000];

3)供票在背书时,票据包编号不变,票号区间会根据背书金额进行拆分。例如,10万元的供票在背书时等分化为8万元和2万元,其票号区间分别为[1—8,000,000]与[8,000,001—10,000,000]。


2.供票等分化的优势



1)传统商票无法进行部分金额的背书,企业只能采取类似票据池的操作,用大票换小票,重新签发所需金额,这种操作需支付手续费,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

2)供票的等分化特点,让企业可以对其进行任意金额的背书,且无需支付额外费用。


四、财司如何进行供票业务运营


财务公司要进行供票业务的运营,应确保自身的“供应链平台“身份,实现与票交所供票平台的直连,然后即可搭建供票业务系统,为核心企业(及其成员单位)、供应商等提供供票业务功能。


1.关于供应链平台


只有供应链平台才能通过专线与票交所供票平台直连,从业务层面来讲,满足“可接入SCM/ERP等系统的供应链管理数据来开展金融业务“条件的财司核心业务系统,即可视为供应链平台。


2.票交所供票平台直连


2020年1月,上海票交所发布了《供应链票据平台接入规则(试行)》,明确了以下供应链平台的接入标准:



从“接入规则”的内容来看,票交所对接入供票平台的供应链平台的要求分为两类:

1)硬性要求,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如3亿元以上注册资本、3年以上注册时间、1个会计年营业等;

2)软性要求,票交所需根据供应链平台所提交的材料进行判断,如核心技术与系统功能,技术、业务运营团队等。


3.供票业务流程



1)供票业务的参与主体包括核心企业(及其成员单位)、供应商(所有层级)、财务公司,与票交所直连的财务公司在其中可以同时承担平台运营方与资金方的角色;

2)目前的供票业务环节包括企业入驻、开票、背书、融资、到期兑付(包括已贴现和未贴现)。开票与背书是票据流转的业务;贴现与到期兑付和资金相关,操作与流程上与传统商票具有高重合度;

3)所有的业务环节票交所基本不做明确的要求,仅通过接口进行报文交互,业务由平台运营方自行审核,因此财司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


4.供票业务系统应用架构



1)供票业务系统的应用架构包含网银端(前端)与核心系统(后端),“第三方服务”与“基础服务”通过接口与供票业务系统对接,支持供票业务开展,与账户体系的对接主要为实现线上资金交易,包括出金、入金等;


2)核心企业(及其成员单位)与供应商在网银端进行操作,包括供票签发、供票背书、供票签收、供票贴现、提示付款申请等;


3)核心系统主要处理资金方面的业务,以及与票交所接口的报文交互,主要由财务公司使用。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软通动力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十不准”政策下,国企供应链公司如何面对审计合规检查?
下一篇:浅谈货押融资那些事儿
  • 软通动力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
    万联网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是由万联网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战略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一众业内专家大咖共同编撰的,重点分享了15位业内专家对供应链服务业态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并整合了9大特色标杆案例,对供应链从业者极具指导价值。
    了解更多>
  • 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白皮书 2022
    万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万联网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多位行业专家联合编撰
    <10大案例集于一本>中晟供应链、小硕科技、盈佳信联、国网英大碳资产、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宝凯道融、网商银行、六六云链、伊利、苏州新建元和融......
    <行业最新动态一览>聚焦行业热议话题,监管、票据、绿色信贷、政企银合作、仓单、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了解更多>
  • 中国物联网+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20)
    蔡宇江
    国内首份以物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行业报告。将于2020年9月17日《第六届中国物流金融创新高峰论坛》重磅发布。
    2012年上海钢贸事件、2014年青岛港事件后,国内的大宗商品仓储融资进入一个低谷的状态,银行谈“钢”色变,全线退出这一市场。时过境迁,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存货融资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有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法律和行业规范也逐步完善,面对巨大的市场刚需,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科技型企业联合前瞻性的银行又开始创新并开展存货融资业务,整个业内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继应收账款票据化之后,仓单数字化、生态化又成为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另一大趋势。
    顺应趋势,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联合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携手对当前国内的物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实践情况、标杆案例等进行梳理,率先在业内推出本白皮书,希望为业内同仁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参考,推动行业健康、加速发展。 在此特别感谢上海大学储雪俭教授、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张春艳女士的专业指导。同时,对为本白皮书提供案例的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篇幅有限,本白皮书无法为大家呈现业内所有的案例、经验、方法!万联网将继续秉承助力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持续为中国供应链金融提供多元化的智慧服务,为构建共生、共享、共赢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不懈努力!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
    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
    2020年9月11日
    了解更多>
  • 供应链金融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宋华教授经典作品——《供应链金融》全新修订!《供应链金融》曾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物华图书奖一等奖荣誉,目前该书经典再版,已登陆各大电商平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内人士不容错过的精品读物!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