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6亿泛海系票据逾期! 实业造血能力不足,泛海集团却用“高杠杆”来凑!

万联网 , 穆牯 , 2021-11-26 , 浏览:3696

在金融经济前行的道路上,泛海集团寻求自救——实业造血能力不足,反用高杠杆的资金来凑。

 

从2015年起,泛海集团提出打造以金融为主体、以产业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产融一体化的国际化企业集团的战略发展目标。

 

然而,11月2日,泛海控股披露,公司控股子公司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境外附属公司两期票据发生违约,相关抵押物被接管。泛海控股的公告显示,两笔到期票据本金余额合计达25.65亿港元。这一与票据、金融相关的“爆雷事件”可谓是基于“真实”债券背景、金融领域的“风控教材”,引发广泛的关注与热议。

 

从房地产转向金融版图:通过高杠杆不断实现资本扩张

 

其实,卢志强除了是中国泛海控股集团的董事长,还是现任民生银行副董事长,泛海集团、泛海建设集团董事长,中国泛海国际投资以及联想控股董事。由此,他被市场形容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深潜的一头巨鳄”,并被称为“八大民营金融家”之一,一手建立了千亿“泛海系”商业帝国。

 

他先从山东潍坊科委机关辞职下海,到创建山东泛海集团,再拓展到房地产开发等领域,最后转型和立足于金融版图。1988年,卢志强在北京注册成立中国泛海控股,注册资本高达40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其注册资本从40亿元人民币到200亿元人民币。1996年2月,卢志强就参与发起设立中国第一家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成立。直到2000年,泛海持有民生银行1.3亿股,占总股本的9.42%,他成为了民生银行的第二大股东,正式踏入金融行业。

 

根据野马财经报道,泛海集团主要有四大融资来源,依次为定增配股与发行债券、循环股权质押与关联贷款、信托通道和股票投资。比如,卢志强于2006年高票当选民生银行副董事长之后,其关联贷款高达42亿元,“泛海系”独占其中近80%,占民生银行净资本的19.57%,远超银监会规定的10%。

 

在金融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的市场时机里,卢志强动作更是频繁,通过收购民生银行、民生人寿、民生担保、民生典当等金融机构的股权,让一系列“民生”机构成为自己最强大的资金后方。在2014年至2017年里,短短的三年内,包括中国泛海和泛海控股在内的泛海系,耗资逾400亿(证券行业120亿元、信托100亿元、保险90亿元)。与此同时,也拿下了银行、证券、基金、信托、期货等含金量极高的金融牌照。“泛海系”也由此成为了一个庞大的金控帝国。

 

就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为了减免暴风雨对泛海集团的资金损失,卢志强开始“左手换右手”,加大杠杆,变卖和收购资产,实现资金回笼。具体来说,他通过变卖民生银行的股份进行套现,把泛海控股的股权分拆打包,在阿里拍卖进行司法拍卖,转手巨资收购美国某公司,将大量资金回笼。

 

实业造血能力不足,泛海集团、民生信托就地踩雷、爆雷!

 

然而,这种“套利套汇”的金融套路不过是一种缓兵之策。尽管通过这种金融套路,泛海集团能够不断加速发展金融业务,但是,由于市场多重的变化以及现金流断裂的巨大风险,到最后,即使泛海集团不断变卖资产,来解决资金链的问题,回笼的资金仍旧难以堵住债务缺口,导致泛海集团债务累累。在2021年上半年,泛海控股总负债达1362.88亿元,有息负债占比近半,但货币资金仅163.94亿元。

 

俗话说,纸包不住火。泛海集团通过“套利套汇”为企业打造资金链,却在日积月累下与实体经济背道驰行,背负累累债务,最终曝光在大众视野中。俗话又说,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与泛海集团本身的金融套路、资金方民生银行、民生信托等金融机构和境外附属公司密切相关,并有迹可循。

 

自2020年6月爆发的武汉金凰珠宝百亿假黄金质押事件轰动全国,该假黄金质押事件涉及金额高达百亿元,而民生信托的融资规模为40.74亿元。由此,这一事件成为泛海集团坍塌的导火索,就此散发出引燃泛海集团资金链的火药味。

 

另有银行卷入仿中建五局萝卜章下的供应链金融事件。民生信托以不法分子私刻的公章签订的《型材买卖合同》为资产包,发行了至信1095号供应链金融产品。据报道,至信1095号项目做了6期,首期成立于2020年7月31日,产品期限为15个月,成立总规模为1.848亿元。

 

民生信托接连涉及“汇源果汁案”“仿中建五局萝卜章事件”、“新华联债券逾期事件”等多起供应链金融踩雷事件,因踩雷事件产生的纠纷超过了150亿元,终于将泛海的债务危机暴露在了公众的视野当中。

 

近26亿泛海系票据逾期事件,更是彰显泛海集团在同样的金融泥沼重蹈覆辙。

 

《关于境外附属公司债务相关情况的公告》显示,2018年12月,公司境外附属公司泛海控股国际金融发展有限公司向 Spring Progress Investment Solutions Limited发行了不多于11亿港元的票据,并以其持有的境外附属公司中国通海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股票、泛海控股国际投资的全部股权及旧金山项目作为抵押物,由中泛集团提供担保。该票据已到期,本金余额约11.69亿港元。

 

2019年3月,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境外附属公司泛海控股国际有限公司向海通国际金融服务(新加坡)有限公司发行了不多于14亿港元的票据,并以其持有的境外附属公司中泛控股有限公司股票、旧金山项目BVI控股公司泛海控股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及旧金山项目作为抵押物,由泛海控股境外附属公司中泛集团有限公司提供担保。该票据已到期,本金余额约13.96亿港元。

 

由此可见,泛海集团逐步走向金融版图的至暗时刻。在笔者看来,其真正原因在于,即使卢志强带着泛海集团以及泛海系公司风风火火地走在金融赛道上,却剑走偏锋,以高杠杆的金融方式,以变卖资产回笼资金,并非基于真实贸易,凭着企业本身的造血能力,让逐步走向产融一体化的光明大道。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数字化+产业链打造成都崭新“名片” 产业集群形成蓝海战略效应
下一篇:元宇宙:打破现实与虚拟边界 打造数字化供应链金融多维立体空间
  • 穆牯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
    宋华 蔡宇江 黄贵生 许书川
    经济发展需要信心,供应链金融发展下一个十年应如何重拾信心? 《中国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提出:首先,要秉持“先产业后金融,深入产业场景、科技场景以及制度环境场景去发展供应链金融,实现数实融合、以融促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要准确把握政策方向与监管精神,要在近年大风险事件中学习提防重大风险,要找到既有贸易又合规的增长方式,基于产业集群的平台要找到资本认可的发展路径,要突破产融无法切实相向而行的屏障,要有数据资产化布局占领未来资产、要善用公共基础设施借势借力发展。白皮书将围绕上述方面,为业界同仁梳理趋势、关键经验及可借鉴标杆,帮助大家重拾信心、行稳致远。
    了解更多>
  • 数字供应链
    宋华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务部市场调控专家库专家,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日本京都大学经营管理大学院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供应链物流管理,特别是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供应链关系、供应链安全与风险管理、供应链柔性等。近年来的主要著作包括《智慧供应链金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物流成本与供应链绩效管理》《服务供应链》等。 数字化浪潮正势不可挡地向前推进,也深刻影响着供应链领域。不同的产业、企业纷纷探索应用大数据等技术改良甚至重塑产业供应链,创造高度智能化、服务化的数字供应链体系,以打破组织内和组织间的壁垒,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最大限度地提升效率;同时,通过塑造更具竞争力的运营模式,推动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创造新的效益。 本书阐述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实体经济及产业供应链有何重要影响,数字供应链在三大产业的应用中需要关注哪些关键问题,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供应链的系统框架,以实现产业供应链运营效率的提升和产业主体之间的协同,等等。书中广泛介绍了中国企业的先进实践与创新,反映了数字供应链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帮助企业系统地掌握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供应链创新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了解更多>
  • 国企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报告
    万联网
    中国当前面临需求不足、预期不稳的困境,国企必须带头稳经济、稳预期。但当前国企供应链公司在业务运作中也面临缺业务、缺人、缺风控经验等诸多挑战 为解决上述问题,由万联网发起、联合生态内有实操经验的企业家与专家,围绕地方国企践行“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于2023年4月开始编撰,历经数月最终形成《地方国企供应链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一一“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促进地方产业生态发展》(简称《国企指南》)。
    了解更多>
  • 中国数字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与领先实践(2023)
    梁超杰,许书川
    中国数字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与领先实践(2023)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