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牵手华为,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钛媒体 , 蔡鹏程 , 2023-09-23 , 浏览:18019

浙商银行宣布与华为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表示将在综合金融服务、AIGC场景应用、科技基础设施等三方面深化战略合作。

9月20日,华为全联接大会上,这家通讯巨头发布了包括场景层、模型层、底座层三层的金融大模型解决方案。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表示将“打造中国坚实的算力底座,为世界构建第二选择”,并战略性提出“加速千行万业的智能化转型”。

就在两天后,9月22日,浙商银行宣布与华为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表示将在综合金融服务、AIGC场景应用、科技基础设施等三方面深化战略合作。事实上,早在2015年起,浙商银行已与华为建立合作关系。2021年11月,浙商银行与华为达成战略合作,建立起了“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彼时就提出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升级。与两年前相比,本次深化战略合作的主要内容有着两方面鲜明特点。

首先,此番合作扩容了金融大模型方向的投入,浙商银行表示将基于华为的通用大模型技术和AI算力能力,合作开发适用于银行业的产业大脑,并在此基础上开发适用于各类银行金融业务场景的AIGC应用。这在股份制银行的大模型探索中走在了前列。

其次,此番合作深化了双方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合作。众所周知,华为生态圈内有着数以万计的供应商和下游生态伙伴,再次深入该领域的合作,足以体现华为对浙商银行供应链金融的认可。

入局金融大模型

每当AI浪潮涌起,作为数据密集型产业典型代表的金融业,总是会被推上时代潮头,最新的案例无疑是大模型。

自2022年末ChatGPT异军突起,国内外科技企业迅速涌入。7月,华为全新发布盘古大模型,金融行业大模型正是其中数个行业通用大模型之一。9月,蚂蚁集团正式发布自研金融大模型。此外,京东也对外展示了金融领域AI营销运营平台,度小满发布开源金融大模型“轩辕”,“百模大战”显露硝烟。

头部金融机构迅速跟进。各类银行积极部署,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金融大模型,据公开数据显示,部分国有大行选择与华为合作,开展相关领域实践应用。比如,工行正通过盘古大模型来打造工行自己的金融大模型,百亿参数级别大模型已经投产;建行、交行与华为当前的合作聚焦在代码辅助、知识检索等场景,已经完成百亿大模型部署。

总体来看,在这场由大模型引领的新一轮生产力变革中,各种新产品形态突飞猛进。大模型强大的内容理解和生成能力促进了AIGC(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让重塑金融业务场景成为可能。尤其以数字人为代表,其在解决金融行业营销、客服、风控、合规等方面痛点的过程中有望带来突破。

而在浙商银行的案例中,打造基于AIGC技术的数字人正是当前重点的发力方向之一。同时,数字化投研、数字化创作与营销等也是浙商银行当前大模型探索的主要方向。

不过,以数字人为代表的这一系列创新应用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痛点,包括技术门槛高,导致生产及运营成本高;技术层面上,无法真正接近人的真实自然;金融行业专业化知识要求高,数字人需要不断更新语料库内容并加以模型训练,难度较大。 

事实上,数字人并非是一个新概念,具有高度还原真人的虚拟形象在元宇宙概念里早已实现,当前的关键是将赋予数字人以灵魂——即需要基于通用大模型,建设一个专门适用于金融行业的大模型。

在以上背景下,浙商银行选择与华为进行大模型探索是双赢之举。前者整合行业和行内数据,在大模型训练中提供数据支持;华为在这一步中扮演的角色也尤为关键,建设和训练大模型的成本和难度高企,灵活弹性的华为云智能计算底座为大模型训练提供了算力保证,盘古大模型则提供了通用大模型的基础能力。

供应链金融合作再出发

在浙商银行与华为2021年的战略合作协议中,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合作是一项重要内容。近两年来,浙商银行已与华为现有销售体系实现对接,为众多下游生态合作伙伴提供了供应链融资服务。

在此次深化战略合作中,供应链金融业务同样被双方高度关注。浙商银行将为华为供应商提供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服务;继续为华为渠道商提供采购融资服务,帮助华为强化渠道端综合金融获得。

事实上,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应用正是浙商银行近年来数字化转型结出的硕果。

所谓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并以上下游真实交易数据等信息做风险定价,进而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盘活整条产业链,着力解决信用缺失、固定资产等抵押担保品少、财务信息不透明所造成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不过,构建这套流程的核心是挖掘企业数据资产,但这并非易事,其所衍生出的信息不对称、确权困难、抵质押物管理风险等问题,已成当前构建供应链金融体系最大的难点。银行一方面要加强对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另一方面则是要确保信息的“干净”程度。

对此,浙商银行充分运用专业化能力和数字化手段,创新应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来解决以上痛点。

浙商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依托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真实交易背景,根据不同行业的交易特点和需求特性,满足企业在采购、仓储、销售、分期还款等不同场景的个性化需求,打造“行业化+嵌入式”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通过流程重构、授信创新、技术赋能、服务跃迁四大创新手段,同时整合输出金融顾问服务和金融级风控能力,提供全链条、全场景、全产品的数智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助力产业链稳链固链强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今年6月末,浙商银行供应链金融已覆盖能源、汽车、钢铁、建工、通信等近30个行业,累投超3800亿元,服务核心企业超2000家,触达上下游客户近3万户。这其中,普惠小微占比达75%。

智慧经营理念成效初显

浙商银行与华为持续深化的战略合作,包括其对于大模型应用和供应链金融数字化的探索,这一系列实践背后,都与其“智慧经营”理念密不可分。

所谓“智慧经营”,可以理解为浙商银行提出的一整套数字化转型方法论。

浙商银行高管在2023年半年报业绩说明会上提及,智慧经营,就是要通过综合运用数字化科技手段、市场化的产品和工具,形成优秀的金融服务方案,实现风险可控前提下的“资本最节约、效益最可观”,实现规模、质量、效益相得益彰的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落在具体实践路径上,智慧经营包括智慧创收、智慧清收、智慧风控、智慧大本营、智慧获客、智慧营销和智慧管理七个具体层面。

以智慧营销为例,浙商银行就明确提到了“AIGC”技术,表示要“推进AIGC数字化营销,抓紧推进数字化在远程银行、为客户经理减负赋能、为网点柜员提供智慧助手等场景应用。加快运营系统改造。”本次其与华为在大模型场景应用方面的探索,正是落地这一理念的典型案例。

同日,浙商银行还宣布与中国太平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前者将依托太平庞大代理人队伍,加强银保、办卡、理财合作模式探索,助推智慧获客、智慧创收等的发展。

刚刚发布的中报则鲜明展示了该行在智慧经营理念下的探索成果。

中报显示,该行上半年营业收入332.27亿元,同比增长4.68%,增速连续8季度保持股份行第一;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77.43亿元,同比增长11.03%,增速时隔四年重回两位数。同时,总资产规模达到2.9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1%,其中贷款较年初增长8.40%,存款规模较年初增长8.42%。实现营业收入332.27亿元,同比增加14.87亿元,增长4.68%;实现归母净利润77.43亿元,同比增加7.69亿元,增长11.03%。

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升级的大环境下,银行业可以摘取的“低垂的果实”已渐稀少,浙商银行的智慧经营理念展示了一条值得借鉴的银行业转型路径。

来源:钛媒体App,作者|蔡鹏程

 

 万联网干货直播 

 

华为供应链如何实现成本减半、周期减半?如何从源头实现精益自动化、数字化、全球化一流供应链?

本周二晚20点,华为供应链总监、供应链全球化变革、数字化融合设计变革项目经理【殷绍伟】老师给你答案,感兴趣的朋友现在扫码预约一下,干货直播不错过~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钛媒体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立足于到货场景!富民银行携手找钢集团推出“到货融”产品,打造"产业互联网+数字金融"双轮驱动新样本
下一篇:深化合作 民生银行携手简单汇落地首笔供应链票据业务
  • 蔡鹏程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
    万联网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是由万联网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战略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一众业内专家大咖共同编撰的,重点分享了15位业内专家对供应链服务业态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并整合了9大特色标杆案例,对供应链从业者极具指导价值。
    了解更多>
  • 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白皮书 2022
    万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万联网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多位行业专家联合编撰
    <10大案例集于一本>中晟供应链、小硕科技、盈佳信联、国网英大碳资产、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宝凯道融、网商银行、六六云链、伊利、苏州新建元和融......
    <行业最新动态一览>聚焦行业热议话题,监管、票据、绿色信贷、政企银合作、仓单、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了解更多>
  • 中国物联网+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20)
    蔡宇江
    国内首份以物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行业报告。将于2020年9月17日《第六届中国物流金融创新高峰论坛》重磅发布。
    2012年上海钢贸事件、2014年青岛港事件后,国内的大宗商品仓储融资进入一个低谷的状态,银行谈“钢”色变,全线退出这一市场。时过境迁,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存货融资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有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法律和行业规范也逐步完善,面对巨大的市场刚需,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科技型企业联合前瞻性的银行又开始创新并开展存货融资业务,整个业内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继应收账款票据化之后,仓单数字化、生态化又成为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另一大趋势。
    顺应趋势,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联合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携手对当前国内的物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实践情况、标杆案例等进行梳理,率先在业内推出本白皮书,希望为业内同仁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参考,推动行业健康、加速发展。 在此特别感谢上海大学储雪俭教授、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张春艳女士的专业指导。同时,对为本白皮书提供案例的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篇幅有限,本白皮书无法为大家呈现业内所有的案例、经验、方法!万联网将继续秉承助力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持续为中国供应链金融提供多元化的智慧服务,为构建共生、共享、共赢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不懈努力!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
    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
    2020年9月11日
    了解更多>
  • 供应链金融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宋华教授经典作品——《供应链金融》全新修订!《供应链金融》曾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物华图书奖一等奖荣誉,目前该书经典再版,已登陆各大电商平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内人士不容错过的精品读物!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