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消费互联网发展已接近天花板,产业互联网才是核心

万联网整理 , 黄奇帆 , 2022-10-28 , 浏览:8427

黄奇帆认为,与美国相比,我国产业互联网还处在发展初期,国内消费互联网在2014年以后进入了缓慢增长期,实际上已经接近天花板,现在渐渐进入拐点了。目前国内还没有什么产业互联网企业崭露头角,美国科技股前20位的上市公司有7个产业互联网公司,市值等于美国最大规模的20个上市公司市值的50%。中国还没出现这个现象,5G时代将形成产业互联网时代,这是个巨大的蓝海,今后的独角兽主要产生于产业互联网系统。


消费互联网的天花板渐近


当数字化平台与老百姓的生活消费场景相结合,就产生了消费互联网。过去十余年,我国消费互联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涌现了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等一批世界知名互联网企业,产生了10亿网民,从而为发展数字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消费互联网蓬勃发展中,有两方面的重要趋势是不可忽视的。


1. 消费互联网的增量红利逐渐消退,产业互联网具备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网民数量、手机用户均已经超过10亿,进一步增长空间有限。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增速持续下降,互联网增量红利逐渐消退。


数字经济真正的蓝海在于数字化平台与生产场景结合,对传统产业进行赋能升级,形成产业互联网。根据测算,仅仅在航空、电力、医疗保健、铁路、油气这五个领域引入数字化支持,建设产业互联网,假设只提高1%的效益,平均每年就能产生200亿美元,是一片巨大的蓝海。中国的传统产业规模巨大,因此发展产业互联网的价值空间也非常巨大。基于“五全信息”,通过数字技术和智能创新,对大量的传统产业赋能,将会使得传统产业全面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如果说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市场只能够容纳几家万亿元级的企业,那么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有可能容纳几十家、上百家同等规模的创新企业。


对比中美互联网行业,美国产业互联网公司占据美股科技公司前20中的半壁江山,相比之下,中国的GDP约为美国的70%,但美国产业互联网科技股市值为中国的30倍,中国尚无领先的产业互联网巨头企业。可以说,产业互联网具备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 消费互联网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至少三方面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是参与者之间的博弈往往是零和游戏。消费互联网竞争到最后往往是赢家独吞整个市场。因此很多早期互联网企业不计成本融资烧钱扩展业务,意图打败对手。在形成垄断优势后,又对平台商户或消费者收取高昂的门槛费、服务费。这类商业模式在社会总体价值创造上贡献有限,因为过度关注流量,助长了假冒伪劣商品在网上的泛滥,甚至倒逼制造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二是利用人性弱点设计各种产品。网络市场形成初期主导的自由理念,使得网络上失信违约的成本极低,于是会出现很多企业利用人性的弱点设计各种产品来获取流量,罔顾消费者的长期利益和市场的良性发展。比如一些信息服务公司,通过各种打擦边球的图片、噱头标题吸引用户点击观看视频、新闻。这种利用人性弱点诱使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实际上是不正当的,甚至是触犯法律的。未来互联网经济的竞争,一定是在更公平、可信的环境下进行,这些利用人性弱点设计产品的公司很难长期生存。


三是互联网杀熟行为频发。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互联网企业根据大数据分析将用户群体划分为不同类别,进而收取不同的价格,这类杀熟行为有违市场公平、透明的原则,被杀熟的消费者一旦获悉后也会感到愤怒。


这三方面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消费互联网没有形成明确的各方多赢的盈利模式。在消费互联网下,一旦确定某种模式就可以“一刀切”地全盘推进,可以通过烧钱形成规模效应、追求流量。


产业互联网才是真正蓝海


与消费互联网不同,产业互联网下,每一个行业的结构、模式各不相同,并不是“一刀切”的,而是针对不同行业生态的“小锅菜”,需要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推进。比如汽车产业链的产业互联网就不适用于电力产业链,化工产业链的产业互联网也无法直接平移复制到金融行业。


产业互联网必须通过产生整个产业链上企业的降本效应,提高效率,形成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融资成本,产生1+1>2的效益。比如,通过金融科技降低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智能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等,使得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以及中介公司、服务业公司、互联网平台各得其所、各有效益,形成明确的多方共赢的盈利模式。


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瓶颈、难点在于全社会还缺少应用的场景,而这些场景不仅是产业链上各种需求环节的集聚和汇合,还需要由包含智能芯片在内的各种检测元器件、传感器、人工智能软件等软硬件技术合成匹配。


数字化技术综合体与各行各业结合形成产业互联网需要经历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数字化,要实现“万物发声”,目的是让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通过数字技术表述出来,发出“声音”、留下痕迹,为构建产业数字空间提供源头数据。


第二个步骤是网络化,要实现“万物万联”,通过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通信基础设施,把所有能够“发声”的单元连接在一起,高带宽、低延时地实现大范围的数据交互共享。


第三个步骤是智能化,要实现“人机对话”,也就是要在“万物万联”的基础上,让物与人可以交流,通过与人的智慧的融合,实现局部的智能反应与调控。


第四个步骤是智慧化,要实现“智慧网联”,就是借助“万物互联”“人机对话”,使整个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在人的智慧的驱动下,实现优化运行。


这四个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一步,实现不了“万物发声”的基础场景,那么即使有5G这样的能实现万物万联的移动互联网,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但是这几步又不是截然分开、泾渭分明的。总之,推进产业互联网建设,要循序渐进、适度超前,但也不要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来源:上述内容摘出自《战略与路径:黄奇帆的十二堂经济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系黄奇帆从2020年9月到2021年底在复旦大学共3个学期12堂课的内容。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万联网整理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中信梧桐港郑炜:乌卡时代,逆境突围——产业供应链服务的机会
下一篇:宋华: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破局
  • 黄奇帆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
    万联网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是由万联网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战略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一众业内专家大咖共同编撰的,重点分享了15位业内专家对供应链服务业态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并整合了9大特色标杆案例,对供应链从业者极具指导价值。
    了解更多>
  • 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白皮书 2022
    万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万联网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多位行业专家联合编撰
    <10大案例集于一本>中晟供应链、小硕科技、盈佳信联、国网英大碳资产、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宝凯道融、网商银行、六六云链、伊利、苏州新建元和融......
    <行业最新动态一览>聚焦行业热议话题,监管、票据、绿色信贷、政企银合作、仓单、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了解更多>
  • 中国物联网+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20)
    蔡宇江
    国内首份以物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行业报告。将于2020年9月17日《第六届中国物流金融创新高峰论坛》重磅发布。
    2012年上海钢贸事件、2014年青岛港事件后,国内的大宗商品仓储融资进入一个低谷的状态,银行谈“钢”色变,全线退出这一市场。时过境迁,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存货融资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有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法律和行业规范也逐步完善,面对巨大的市场刚需,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科技型企业联合前瞻性的银行又开始创新并开展存货融资业务,整个业内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继应收账款票据化之后,仓单数字化、生态化又成为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另一大趋势。
    顺应趋势,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联合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携手对当前国内的物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实践情况、标杆案例等进行梳理,率先在业内推出本白皮书,希望为业内同仁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参考,推动行业健康、加速发展。 在此特别感谢上海大学储雪俭教授、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张春艳女士的专业指导。同时,对为本白皮书提供案例的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篇幅有限,本白皮书无法为大家呈现业内所有的案例、经验、方法!万联网将继续秉承助力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持续为中国供应链金融提供多元化的智慧服务,为构建共生、共享、共赢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不懈努力!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
    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
    2020年9月11日
    了解更多>
  • 供应链金融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宋华教授经典作品——《供应链金融》全新修订!《供应链金融》曾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物华图书奖一等奖荣誉,目前该书经典再版,已登陆各大电商平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内人士不容错过的精品读物!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