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纲:数字科技企业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澎湃新闻 , 澎湃新闻 , 2022-12-11 , 浏览:4722

12月8日,在「大湾区科学论坛湾区科创峰会」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做了题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大型科技服务公司的重要作用》的主旨演讲表示,制造业要想真正高质量发展,必须直面数字化转型挑战;华为、腾讯等数字科技企业为制造业提供数字化服务,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樊纲指出,“要发展高新科技产业,首先就要积极发挥大企业的引领作用。我们的大企业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们应该认识到大企业的战略价值,使有竞争力的大企业不断涌现,使市场的竞争与合作不断扩展。”

 

 

樊纲从“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积极发挥数字技术大企业的作用四个层面展开演讲。樊纲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数字经济怎么在产业中应用?要想发展数字经济,为什么大企业非常重要,如何发挥大企业的引领作用,为什么政府要鼓励大企业的发展?

 

“数字技术是新的生产力,正在改变世界。”樊纲说,数字技术能更快、更便宜地传递信息,使多种新的应用成为可能;降低企业、个人信息成本,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企业管理成本;市场扩大、效率提高、经济增长。我们身处的社会,数字技术在公共防疫、AI、无人驾驶、远程手术、智能家居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使过去的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

 

应用的扩大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樊纲分析,在数字经济发展的供给侧,数字化生产方面的硬件软件不断改进提高;在需求侧,数字解决方案不断扩展,在各行各业,各种机构内部,应用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数字经济要想发展,首先是要将数字技术“用起来”。在樊纲看来,虽然数字化在服务业、电商、支付平台、广告、物流、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成果明显。但在制造业却是另一番景象。在制造业比重下降,质量有待提升,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较低,成功率不?的现实境况下,数字化转型是挑战,也是重?机遇。我们应该改变固有思路——“重视制造业的数字化提升与转型,不仅是企业自身要积极行动,也是数字化服务企业本身发展的机遇 ”。

 

“要发展高新科技产业,首先就要积极发挥大企业的引领作用。我们的大企业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樊纲说,我们应该认识到大企业的战略价值,使有竞争力的大企业不断涌现,使市场的竞争与合作不断扩展。以数强实,助力实体经济;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做更大贡献。

 

 

附:速记文章略有删改,未经本人审核。

 

 后发优势比「比较优势」更重要

 

 

非常高兴参加这次峰会,已经参加过几次了,每次都有一些新的话题,有新的主题。

 

刚才听马凯硕的发言很有感触,我稍微发表一点感想,也补充一下,他说得非常中肯。首先他说到,因为改革开放,亚洲人学到了西方发展起来的很多东西,不光是科学技术,还有市场经济这样的体制,这是我们能够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他又说到,美国要遏制中国的发展,我们没有办法,只好更多的自主创新。

 

这就是我们经济学研究,最近因为疫情,我有时间做这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关于后发优势和自主创新的关系问题。我们在这个发展阶段,还是一个后来者,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我们要想发展,要想能够以比较低的成本获取竞争的优势,我们就要发挥后发优势。后发优势的定义是,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较快的速度,学到发达国家创造的一些知识和技术。但是,现在他把我们卡断了,为什么后发优势比比较优势更重要?现在美国做的所有东西,都是要卡断我们学习交流的渠道,包括贸易、投资、学术交流、留学生学习等等,都是要卡断交流学习的渠道,断供科技产品。

 

那怎么办?当然要自主创新。但是我们自主创新还有差距,我们在很多领域、很多产业中,离前沿还挺远。有一些产品,我们已经离前沿很近了,包括数字经济、数字技术以及其他的技术,确实接近前沿了,但是很多的产业,我们仍然比较落后。前两年我们问题科学家们、技术人员,哪一个产业离世界前沿最先进的还差多远?一般说法是,我们现在大概50%、60%的水平,发达国家国家100%。现在我们也许更前沿一点了,70-80%,但是仍然是落后的。现在如果我们要更好的发展,仍然要努力学习,谁比我们先进,我们就要学习,学习就要开放,只有通过开放才能学习这些东西,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跟其他国家的开放,包括东盟这些国家,进一步通过RCEP国际条约、多边主义,还有各种渠道,我们仍然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向他们的企业学习。

 

与此同时,逼着我们不得不加大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在这种压迫下,在这种遏制下,我们的企业也越来越多的有紧迫感,这一点非常重要。过去不会的东西,我们去买,进口一些中间产品,很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现在解决不了,逼着我们的企业非要自己努力了。所以,我们办这样的科技峰会,非常的重要。

 

刚才马凯硕所说的,如何使我们的企业更快地成长,更快地把资源、精力投入自主创新的领域,更好的互相合作,更好互相结合,把资源用到真正该用的地方去,这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这是我的一个补充,也是讲发展经济学时不得不讲的东西。以前讲发展经济学,先讲落后,先讲贫穷的陷阱,再讲收入增长,又到中等收入陷阱,现在才发现,还有一个陷阱,“修昔底德陷阱”,这是我们思考一切问题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数字经济的供给侧与需求侧

 

 

说完这些宏观的事情,我再讲一些具体问题,也是现在政府和有关部门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企业界非常关心的问题,就是数字技术的应用,数字经济如何发展,如何不仅仅是科技公司创造出的数字技术,而是各行各业从服务业到制造业,能够加快数字化进程,把新的技术真正运用到实践中,运用到产业发展中。我稍微捋捋思路,把涉及到的两个比较大的问题,在这儿讨论讨论。

 

第一,数字经济怎么在产业中应用;第二,要想发展数字经济,为什么大企业非常重要,为什么大企业发挥引领的作用,为什么政府要鼓励大企业的发展。

 

数字经济,这是最近几十年科技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从互联网开始、E-mail开始,一直到现在,前两天马斯克的一个视频说到「中国人现在都活在微信上,我们是不是也抄微信」,这些发展使我看到了它所带来的一些效益,改变了世界。从经济学的逻辑上,它是怎么改变世界的?数字技术为什么对我们有益,为什么企业可以挣钱?因为它为我们大量节省信息成本,这是人类、企业活动的重要成本。节省了企业大量信息成本,各行各业可以发展,也使信息技术有了收入的来源。信息技术也可以创造很多新的产品,使过去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比如说公共防疫、AI、无人驾驶、远程手术、智能家居等等一系列的产品,都出现了,因为有了这样的技术。

 

数字经济分供给侧、需求侧两方面。供给侧就是生产力,数字化的生产力创造,包括了算法、算力、数据传输、存储、云等等方方面面,硬件和软件不断改造和提升,创造出越来越大的可能,这是供给侧。谁在供给侧?就是做数字技术的企业,包括硬件、软件。需求侧是谁?就是各行各业的企业以及每一个个人、政府、城市等等,就是应用数字技术的各个部门、企业、产业 千百万的民众本身,生活方方面面的应用就是人类的需求。

 

中国的数字经济是供大于求,还是求大于供?哪一侧发展得更快?有一个争论:新基建是不是超前了?数字基础、信息基础的基础设施,是不是做了很多,但是应用还不够。这个争论本身反映的问题是我们的应用还不够,也就是需求小于供给。现在基础设施铺了很多,问题是怎么把它用起来。「用起来」的这个问题,有两类产品:一是服务业,这一块应用得比较快,成果也很明显。电商、支付平台,各种网上的工具,广告、物流、流通等等,相对而言利用这些东西比较容易。带货、网红、乡村等等,各行各业都利用互联网来扩大自己的宣传,相对而言发展比较快,包括互联网金融。

 

制造业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但是制造业迄今为止尽管有一些实现了数字化,但大部分企业还在观望,数字化程度比较低。原因是它难一点。服务业往往不需要硬件的改造,服务业就是软件的问题,以前搞P2P时,有人说金融的门槛多低,5万块买一个软件就P2P了,公司就到处骗人了。而制造业涉及硬件改造,包括工业互联网产业,设备上要有传感器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整个操作系统,甚至包括组织系统,制造业要改造相对来说难一点。所以,制造业改造中,成功率相对比较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比例更低一点。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原来产业自动化基础薄弱,老设备改造比较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涉及硬件投入成本比较高,大家会考虑成本。我投入后有没有回报,回报有多高,能不能cover住成本。很大百分比的回答是,迄今为止还没有正收益,还只是投入,利润没有很大的上涨。所以大家都知道要用新技术,至于怎么用,是否需要投入,大家都在研究观望。

 

第二,数字化人才,制造业中数字化人才也缺乏。不可能养一批专门搞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人才,也是阻碍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认知的问题。企业高层是不是投入,因为这件事情不是给大家提供一个信息/通讯工具的问题,涉及到组织结构的改变,运营方式的改变,没有高层的投入、没有最高决策者的投入,很多事情都做不下去。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组织问题。相对而言,就慢一点。

 

数字技术在促进分工水平

 

 

怎么办?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认识到科技技术产业,在供给侧的企业,你如何介入需求侧的应用,你更懂那些技术,你如何为不太了解这些技术的企业,为实体经济、制造业等等提供服务。科技企业在这个方面,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应该是一个服务型企业,是提供服务的供应商。有时候跟科技企业谈起来时,科技企业都是专家、工程师、技术人员,他们在创造各种技术,算法、算力、存储等等,他们愿意把自己认为是一个科技创造企业。我完全同意,你就是科技创造企业,但是这些技术的应用需要你提供服务,同时要扮演服务商的角色。所以这里面要发挥科技企业的功能。

 

而现实中,也不需要制造业企业自己养一大堆数字化应用技术的人才。现代制造业,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很多服务是外包的,本身有水平分工的大趋势,美国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在缩小,如果把分出去的服务业加一起,并没有小多少。有哪些服务业?比如说最初的运输,以前都是工厂自己养很多车,现在分出去了;仓储、工业设计、广告、销售、设计、信息,包括信息化改造,也不需要自己建信息化部门,就可以利用提供服务的科技企业进行外包式服务。

 

制造业企业在不断外化,你的企业使他们更好的外化,使他们更加集中精力提主业生产效率。所以说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属于数字技术发展、数字经济发展,本身就在促进水平分工,包括企业的员工将来跟你不再是雇主和员工的关系,他在互联网上进行外包,可以为你提供服务,这种趋势正在形成。

 

因此,服务外包本身就是制造业的一种延伸,使得制造业本身更有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高度重视科技企业对外服务的职能。我相信现在科技企业都在做,也都在跟各方面的企业联系。

 

国际竞争中产业竞争力由大企业决定

 

 

最后一点,要发挥大企业的作用。

 

从外包服务的角度想,大企业能提供比较综合的解决方案,一个小公司、小企业,它在某一个技术上有强项,但是只能提供一个方面的服务,而大的公司可以提供更综合性的服务。这时候,关于大企业的问题,相对而言是跟刚才所说的是相关的问题,也是独立的问题,我们要发展中国的各种高新科技产业,我们如何对待大企业。这里面的冲突,一方面反垄断,另一方面要想发展产业,还非得发展大企业,小企业很重要,小企业能产生明日之星,小企业带来大量就业,但是我们要保民生时要保中小企业,但是要发展一个产业,必须有引领、有先进的大企业。而且大企业的优势在于,它有创新的能力,有创新的资源,能够更多投入创新。

 

有一些企业退出,也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很多企业无序竞争,竞争的办法就是杀价,导致利润很薄,这样就导致小企业没有能够做创新,创新是需要投入的,是需要花钱的,我们就羡慕发达国家的产业多好,一个产业里面三四家寡头竞争,利润可以厚一点,不用天天杀价,它就有能力创新、投入。

 

这是怎么来的?是一轮一轮兼并重组,一轮一轮优胜劣汰,最后形成的大企业。有一些经济学家论证,最好的产业结构不是完全竞争,可能就是垄断竞争,一方面有竞争,价格就不会太高,同时消费者可以享受不断创新的成果。

 

因此,我想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大企业的发展。大企业需要监管、需要反垄断,但是我们千万不能不去鼓励大企业的发展,不能不去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我们现在的情况,不是大企业多了,而是太少了。特别在国际竞争中,一国的实力在产业中的竞争力是由大企业决定的。中国在许多高新科技领域,大企业在国内显得很大,但是在国际比较中,显得还是很小。比如说国际销售比起GAFA那几家大的,我们还很小。

 

发挥高新企业,首先积极发挥大企业的作用,大企业还可以带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形成创新链,大中小互补。在当前,更重要的是发展大企业,发展重要的科技领域,科技产业非常重要,在大国竞争的情况下,我们的政策一方面要反垄断、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政策,我们的关注度、注意力要放在大企业的发展,放在竞争能力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各行各业真正做大做强。

 

在此也期待各级大企业做大做强,助力实体经济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做更大贡献。

 

内容来源:澎湃新闻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澎湃新闻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存货融资仓单不是核心,看的清、管得住和卖的掉才是核心,更核心的是要资金方认可!
下一篇:专访滴灌通中国CEO李辉:把资金输送到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
  • 澎湃新闻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
    宋华 蔡宇江 黄贵生 许书川
    经济发展需要信心,供应链金融发展下一个十年应如何重拾信心? 《中国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提出:首先,要秉持“先产业后金融,深入产业场景、科技场景以及制度环境场景去发展供应链金融,实现数实融合、以融促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要准确把握政策方向与监管精神,要在近年大风险事件中学习提防重大风险,要找到既有贸易又合规的增长方式,基于产业集群的平台要找到资本认可的发展路径,要突破产融无法切实相向而行的屏障,要有数据资产化布局占领未来资产、要善用公共基础设施借势借力发展。白皮书将围绕上述方面,为业界同仁梳理趋势、关键经验及可借鉴标杆,帮助大家重拾信心、行稳致远。
    了解更多>
  • 国企供应链公司新质发展行动白皮书2024
    梁超杰 蔡宇江 许书川
    由万联网首席金融顾问梁超杰、万联网创始人蔡宇江联合万联供应链新质发展智库7位专家共同编撰, 了解国企供应链服务本地产业的新模式与落地经验 通过国联股份-冷链多多、秦岭数字、草都、冠之链、全联农科、河钢供应链12个案例,从新资本、新分工、新模型、新园区、新基建、新产融、新财务、新要素、新IT等层面,为国企供应链公司提供更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
    了解更多>
  • 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白皮书 2022
    万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万联网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多位行业专家联合编撰
    <10大案例集于一本>中晟供应链、小硕科技、盈佳信联、国网英大碳资产、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宝凯道融、网商银行、六六云链、伊利、苏州新建元和融......
    <行业最新动态一览>聚焦行业热议话题,监管、票据、绿色信贷、政企银合作、仓单、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了解更多>
  • 数字供应链
    宋华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务部市场调控专家库专家,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日本京都大学经营管理大学院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供应链物流管理,特别是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供应链关系、供应链安全与风险管理、供应链柔性等。近年来的主要著作包括《智慧供应链金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物流成本与供应链绩效管理》《服务供应链》等。 数字化浪潮正势不可挡地向前推进,也深刻影响着供应链领域。不同的产业、企业纷纷探索应用大数据等技术改良甚至重塑产业供应链,创造高度智能化、服务化的数字供应链体系,以打破组织内和组织间的壁垒,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最大限度地提升效率;同时,通过塑造更具竞争力的运营模式,推动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创造新的效益。 本书阐述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实体经济及产业供应链有何重要影响,数字供应链在三大产业的应用中需要关注哪些关键问题,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供应链的系统框架,以实现产业供应链运营效率的提升和产业主体之间的协同,等等。书中广泛介绍了中国企业的先进实践与创新,反映了数字供应链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帮助企业系统地掌握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供应链创新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