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在哪里?答案是产业互联网

《大国经济:中国如何走好下一程》 , 张军 , 2023-01-10 , 浏览:6350

在消费互联网蓬勃发展大约20年之后,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前景最近两年才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这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也反映了结构变化的趋势。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将为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机会和动能。


#01


细读“十四五”规划的文本,不难发现其中对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性和发展战略有明确表述。规划写道:


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建设若干国际水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培育发展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加快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


简单说,产业互联网就是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技术帮助传统产业进行结构的变革和价值链的优化,这当然会降低成本,但更重要的是提高生产与运营的效率,创造新的价值和更大的价值空间。


既然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发展得那么快、那么好,很多人必然以为产业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应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样的看法是基于一个简单的认知,即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遵循同样的逻辑。


从表面上理解,确实如此。消费互联网就是借助于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把线下的消费场景搬到线上,形成一个完美镜像。依照这样一个逻辑,产业互联网无非也是线下产业向线上的一个转换,也是一个镜像。


但是,这个类比存在一个严重误解。由消费者和商品构成的消费市场,其结构相对简单,链条非常短,只要能解决线上支付的问题,消费或购买过程便可以完美地转移到线上进行。尽管场景更换了,但购买和消费行为的内涵没有改变。可是对于产业互联网而言,这就不纯粹是场景转换的问题那么简单了。


产业系统是一个高度分工和专业化的系统,内含的行业种类繁多,不能轻易整合。即便要做产业互联网平台或生态园,也不可能像消费互联网那样光靠几家大的平台就可以。


理论上说,对于消费互联网,一家电商平台就可以实现线下消费场景的线上化。但对于产业的互联网化,虽然可以突破和超越传统产业的边界,通过实现不同要素的重组形成新的业态和模式,但不可能通过极少数互联网平台来实现所有产业的整合,因为每个行业的生产结构、规模和发展阶段都不一样,数据模块、技术、流程和系统结构也都是不同的。


因此,产业互联网的形成一定是更加多样化和差异化的。这意味着,产业互联网价值链的链条可能更长,也更复杂和更分散,不可能像消费互联网有那么高的集中度。这也预示,与消费互联网相比,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将可能创设出更大的价值空间。


#02


产业互联网不是把线下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简单地搬到线上,而是借助于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重新塑造它们原有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再造流程。特别是,还要把数据作为要素,赋能每一个流程和环节,从而创造新的价值链关系,甚至会拓展价值链形成的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互联网跟消费互联网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前者将会重塑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创造新的产业价值。它不是线下供应链在线上的完美镜像,相反,它是线上对线下的优化、重塑、改造和颠覆,是新的价值创造过程。


如果说消费互联网的兴起大大降低了我们的市场交易成本,那么产业互联网的兴起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产业链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再造流程,进一步优化价值链,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产业互联网平台不仅能够向客户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而且它能够不断延展新的机会组合,形成新的产业生态,扩大价值创造的空间。所以,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能真正推动实体产业的转型升级。黄奇帆先生在复旦经济学院的授课中也曾提到,中国的传统产业规模巨大,数字化转型创造的价值空间将非常巨大。未来的独角兽企业应该主要由产业互联网造就。


正因为这样,发展产业互联网将是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一次大考。与消费互联网发展中赢者通吃的逻辑不同,在产业互联网的生态下,产业系统中供应链企业的协同与合作将成为一个常态,因为系统中的每个企业无须再构建和拥有一个独立完整的服务体系,而是要跟其他企业加强合作。


尽管如此,要使协同与合作成为产业互联网的基础战略与文化,这对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来说并非易事。毕竟在过去 20 年的消费互联网时代,企业早已习惯采用价格战和提供免费服务的扩张策略。但是,对于推动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互联网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产业生态的打造,它需要企业的平等合作和协同创新,需要共赢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颠覆已有的消费互联网思维。


展望前景,中国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将会由两路大军共同推动。除了致力于产业互联网的新兴创业者之外,消费互联网巨头转轨至产业互联网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2020年11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京东首次系统阐释了面向未来10年的新一代基础设施,包括打造京东数智化供应链,用数智化技术连接和优化产业系统的生产、流通、服务等各个环节,这些不仅降低交易成本,更是创造产业价值。


#03


当时的京东集团首席战略官廖建文在大会上说,过去十几年,在卖货的同时,围绕“商品供应链+物流供应链”,京东已经构建了供应链基础设施,并持续优化整个行业的成本、效率与体验。京东自营商品超过500万个商品数 (SKU),库存周转天数降至31.2天,这是一个世界级水平的数字。拿全球零售业中以运营效率著称的 Costco 作为参照物,其库存周转天数也要30天左右。不同的是,Costco 只管理几千个SKU,而京东是500万个。


在这次大会上,京东集团将自己定位成“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这代表着京东从源于零售到超越零售,再转轨到产业互联网平台,紧紧围绕供应链来构建商业基础设施与核心竞争优势,并应用于产业场景中。京东的价值着力点从“交易成本降低”转换为“产业价值的创造”。


我期待京东不仅在开放数智化产业供应链能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为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作出贡献,而且能与互联网经济中的领袖们一起在推动数据产权和隐私保护、公平竞争规则等方面扮演引领和推动的角色。


不可否认,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有自己独特的模式。但是,我们也要承认,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也是有很大的社会代价的。除了竞争规则、治理体系缺失之外,数据要素的产权界定、定价和保护,数据的安全,消费者的隐私保护,这些重要的问题在消费互联网的发展中非但没有成为被满足的前提,反而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从消费者和社会正义角度来说,这是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中的软肋和痛点。这表明,中国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道路还需要在法制和竞争规则方面下大功夫。


在这方面,未来产业互联网经济的市场规模和结构,一定是要在更公平和基于新规则的环境下形成。这不仅需要互联网企业家有大智慧和创造力,更要有道德底线、正义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成为行业规则和规范的创建者与推动者。这样的创业家和企业家才能赢得社会尊重,才能创造对社会进步意义更大的价值。这事关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能否真正从消费互联网的发展道路中吸取教训,能否真正推动数字化驱动的价值创造并成为中国经济未来新动能、新模式的关键。


为了中国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国家在“十四五”期间不仅要加快新基建的投资和建设步伐,也要加快推动互联网领域的立法,特别是对数据产权和隐私的保护,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鼓励互联网领域的领袖企业积极参与和推动数据资源的立法和互联网市场竞争新规则的制定。只有这样,中国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才会少走弯路,前途坦荡。


本文节选自《大国经济:中国如何走好下一程》,作者/张军,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军,现任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2015年荣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15年10月与林毅夫、樊纲一起荣获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8年荣获美国比较经济学会最佳论文奖“伯格森奖”;2020年11月荣获《中国新闻周刊》评选的“年度影响力人物”之“年度经济学家”称号。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大国经济:中国如何走好下一程》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中国金融》|张子红: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赋能动产融资
下一篇:企业如何做好应急时期的供应链管理?赵先德谈零售供应链六大环节的创新
  • 张军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
    万联网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是由万联网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战略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一众业内专家大咖共同编撰的,重点分享了15位业内专家对供应链服务业态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并整合了9大特色标杆案例,对供应链从业者极具指导价值。
    了解更多>
  • 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白皮书 2022
    万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万联网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多位行业专家联合编撰
    <10大案例集于一本>中晟供应链、小硕科技、盈佳信联、国网英大碳资产、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宝凯道融、网商银行、六六云链、伊利、苏州新建元和融......
    <行业最新动态一览>聚焦行业热议话题,监管、票据、绿色信贷、政企银合作、仓单、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了解更多>
  • 中国物联网+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20)
    蔡宇江
    国内首份以物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行业报告。将于2020年9月17日《第六届中国物流金融创新高峰论坛》重磅发布。
    2012年上海钢贸事件、2014年青岛港事件后,国内的大宗商品仓储融资进入一个低谷的状态,银行谈“钢”色变,全线退出这一市场。时过境迁,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存货融资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有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法律和行业规范也逐步完善,面对巨大的市场刚需,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科技型企业联合前瞻性的银行又开始创新并开展存货融资业务,整个业内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继应收账款票据化之后,仓单数字化、生态化又成为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另一大趋势。
    顺应趋势,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联合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携手对当前国内的物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实践情况、标杆案例等进行梳理,率先在业内推出本白皮书,希望为业内同仁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参考,推动行业健康、加速发展。 在此特别感谢上海大学储雪俭教授、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张春艳女士的专业指导。同时,对为本白皮书提供案例的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篇幅有限,本白皮书无法为大家呈现业内所有的案例、经验、方法!万联网将继续秉承助力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持续为中国供应链金融提供多元化的智慧服务,为构建共生、共享、共赢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不懈努力!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
    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
    2020年9月11日
    了解更多>
  • 供应链金融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宋华教授经典作品——《供应链金融》全新修订!《供应链金融》曾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物华图书奖一等奖荣誉,目前该书经典再版,已登陆各大电商平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内人士不容错过的精品读物!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