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开年政府报告以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为重心,供应链金融科技勇挑大梁“稳经济”

央广网 , 央广网 , 2023-02-06 , 浏览:7500

导读:2022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根据中央经济会议部署,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链、金融链与产业链的高效适配,构建融通创新循环生态。


为实现2023年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目标,多地开年立即出台各类产业政策,其中“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成为高频词汇,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中频频被提及。金融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供应链金融科技则是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的最佳结合点。



多省强调 “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江西省在今年的工作规划中,同时强调了“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和供应链金融。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智慧供应链金融、流通加工、即时配送等新业态。滚动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作为江西省落地供应链金融和“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主要平台,江西省财通供应链金融集团通过核心企业,利用强科技属性的数字化产业平台,延伸供应链上下游,打通了累计为县区重点工业园区3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6亿元,助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重点围绕优势园区和龙头企业,2022年前11个月,累计支持实体经济项目118笔,金额55.89亿元,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畅通。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更好满足产业链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行动,加大对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力争普惠小微贷款增长30%以上,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上海市政府也表示,2023年将坚持“全过程创新”理念,以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为重点,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重点有三个“更加注重强化”:一是更加注重强化协同创新,支持各类科研主体、行业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全链条。二是更加注重强化平台服务,推动大企业联合孵化基地、科技头部企业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推广“孵化+投资”模式。三是更加注重强化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探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促进优质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向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进一步集聚。


除各省、直辖市政府外,部委也在着重关注三者的良性循环。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在党委(扩大)会议表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完善全产业链融资支持。



三者良性循环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一环



“科技—产业—金融”这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近年屡屡被强调。其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路径之一,即通过科技力量等生产要素的创新,带动金融和产业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实体经济增长的目标。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这与“十四五”规划强调的“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耦合。


其本质上就是通过加强产学研资的深度结合,让科技成果能够及时产业化,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振兴的支持作用,并为金融发展提供坚实的实体经济支持,从而把科技创新、产业振兴和金融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直以来,我国科技、产业、金融三者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未能形成良性的联动和协同,尤其是金融在三者的循环中,未能充分发挥调动资源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的作用。


金融的作用是调动资源助力科技与产业的发展。现实中,对于一些“小而美”“专精特新”的中小微企业而言,不少因为资金问题未能做大甚至夭折。


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三者未能有效联动,已经成为这类群体获得金融支持并持续发展最大的制约。需求端,小微企业存在信息不完善、财务报表不规范、抵质押物缺乏、风险防控压力大等问题;供给端,金融机构在营销获客上缺乏差异性,在贷款定价上缺乏精细化管理,在风险管理上过于依赖抵质押物,在产品供给上匹配性不高。


4800万户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金融服务供给尚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及中小微企业抗击疫情和生存发展的需求,供应链金融科技成为破局关键。


供应链金融科技是科技、产业和金融高水平循环结合点


“供应链金融科技”对“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为例,供应链金融科技围绕B端需求,利用数据要素,融合科技能力,创新金融机构的产品服务和业务模式,为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科技”兼具“科技性”、“产业性”和“金融性”,是链接实体经济和金融服务的重要桥梁,可以加速产业链上下游客户的数字化协同,更好地实现“资金流、商流、物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更高效低成本地促进金融体系服务与实体经济生产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可以说,供应链金融科技本质是科技、产业和金融高水平循环的结合点。供应链金融科技是一项系统工程,无法脱离产业数字化单独存在,首先要服务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产业的互联网联结,然后在此基础上叠加金融科技才可提升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


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科技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中扮演着“连接者”角色,不仅可以让产业链本身实现全链贯通,还能让不同的产业链之间数据互通,形成一张彼此交织的网络,逐步培育出真正的产业互联网,因此可以助力实体产业实现“通链+组网”的数字化进阶。


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的引入意味着核心企业引入了“数据”这一生产要素,必然引发其发展模式的改变。具体而言,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在部署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可获得“纵横”两个维度的发展,纵向上推动以数智供应链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将供应链变成供应网,提升供应链效率和韧性;横向上扩展面向上下游生态的金融服务和技术服务能力,不仅可促进生态繁荣更可以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京东科技是供应链金融科技的先行者。2022年京东科技首次发布数智供应链+供应链金融的“双链联动”战略,将多年沉淀的技术、模型、算法、工具产品化、标准化,构建“十大供应链金融业务系统+十大数智供应链服务体系”的“双十模型”,从对内服务向对外输出系统平台进行升级。京东科技以供应链金融科技大力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的高水平循环,并助力核心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以及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高效便捷获得融资服务。


未来“供应链金融科技”将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实现“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的重要途径,未来发展空间更加值得期待。


来源:央广网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央广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金融科技如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必须发展好产业数字金融
下一篇:中企云链实现开门红 产融互联网模式迎来爆发期
  • 央广网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
    万联网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是由万联网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战略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一众业内专家大咖共同编撰的,重点分享了15位业内专家对供应链服务业态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并整合了9大特色标杆案例,对供应链从业者极具指导价值。
    了解更多>
  • 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白皮书 2022
    万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万联网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多位行业专家联合编撰
    <10大案例集于一本>中晟供应链、小硕科技、盈佳信联、国网英大碳资产、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宝凯道融、网商银行、六六云链、伊利、苏州新建元和融......
    <行业最新动态一览>聚焦行业热议话题,监管、票据、绿色信贷、政企银合作、仓单、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了解更多>
  • 中国物联网+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20)
    蔡宇江
    国内首份以物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行业报告。将于2020年9月17日《第六届中国物流金融创新高峰论坛》重磅发布。
    2012年上海钢贸事件、2014年青岛港事件后,国内的大宗商品仓储融资进入一个低谷的状态,银行谈“钢”色变,全线退出这一市场。时过境迁,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存货融资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有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法律和行业规范也逐步完善,面对巨大的市场刚需,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科技型企业联合前瞻性的银行又开始创新并开展存货融资业务,整个业内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继应收账款票据化之后,仓单数字化、生态化又成为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另一大趋势。
    顺应趋势,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联合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携手对当前国内的物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实践情况、标杆案例等进行梳理,率先在业内推出本白皮书,希望为业内同仁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参考,推动行业健康、加速发展。 在此特别感谢上海大学储雪俭教授、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张春艳女士的专业指导。同时,对为本白皮书提供案例的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篇幅有限,本白皮书无法为大家呈现业内所有的案例、经验、方法!万联网将继续秉承助力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持续为中国供应链金融提供多元化的智慧服务,为构建共生、共享、共赢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不懈努力!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
    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
    2020年9月11日
    了解更多>
  • 供应链金融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宋华教授经典作品——《供应链金融》全新修订!《供应链金融》曾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物华图书奖一等奖荣誉,目前该书经典再版,已登陆各大电商平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内人士不容错过的精品读物!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