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申双重上市!金融科技中概股掀起赴港二次上市潮,深耕小微信贷市场胜算几何?

证券时报 , 施露 , 2023-02-17 , 浏览:5064

金融科技中概股已经掀起了赴港二次上市潮。

 

奇富科技(原360数科)、金融壹账通后,近日陆金所控股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拟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港交所主板市场。

 

陆金所在其招股说明书表示,陆金所控股在港交所与纽交所两地拥有双重主要上市地位,有助于吸引不同背景投资者,以及扩大投资者基础与增加股票流动性。

 

在多位金融科技业内人士看来,目前金融科技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恰逢其时”。一方面香港正积极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为金融科技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创造良好的“窗口期”,另一方面赴港上市也能进一步提升金融科技中概股的品牌知名度,助力他们持续深耕拓展大陆小微/零售信贷市场。

 

更重要的是,金融科技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还能优化股东结构——引入更多亚洲地区业务合作伙伴与战略投资者,为企业业务持续发展注入更多赋能。与此同时,如何吸引亚洲地区资本方的青睐,同样是金融科技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面临的新挑战。

 

“不同于欧美投资者关注中美关系波动、中概股退市风波等宏观环境,亚洲投资机构更聚焦金融科技中概股业务发展持续性与业绩增长空间,以及自身业务竞争优势等,因此金融科技平台需拿出过硬的业绩数据与强大业务竞争护城河能力,证明自己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获得亚洲资本的认可。”一位香港私募基金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助力股东结构优化

 

去年底至今年年初,金融科技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迎来“窗口期”。

 

究其原因,一是香港正积极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作为其中一个配套措施,香港正吸引更多全球金融科技平台赴港上市,助力当地金融科技产业蓬勃发展;二是境内金融科技监管环境日益完善,令亚洲投资机构纷纷打消监管风险顾虑,开始增加金融科技板块的配置力度;三是港股持续反弹,令当地金融科技板块估值“水涨船高”,也让金融科技中概股看到赴港二次上市“修复”估值的空间,四是为了促进实体经济恢复增长,中国相关部门持续加大对小微/零售信贷的扶持力度,令金融科技中概股纷纷借助赴港上市以提升品牌知名度,推动业务更快更好成长。

 

灼识咨询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合计为50.3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6年,这个数值将达到84.9万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0%。

 

事实上,金融科技中概股纷纷赴港二次上市,还有优化自身股东结构与提升股票流动性的考量。

 

究其原因,金融科技平台赴美上市期间,主要吸引欧美投资者投资。后者往往以财务投资为主,看中金融科技平台利润高增长所带来的丰厚利润分红与股价上涨获利空间,但受制中美关系波动与中概股退市风波,这些欧美投资者不得不减持中概股避险。

 

相比而言,在金融科技平台赴港二次上市后,有望引入更多亚洲战略投资者作为新股东,后者一面秉承长期投资策略,令企业估值波动更加平稳,一面输出产业资源、科技能力与精细化管理水准,助力金融科技平台在亚洲地区赢得更广阔发展空间,带动业务更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当前亚洲地区众多专业投资机构与产业资本对金融科技中概股也抱有较高的投资兴趣。究其原因,一是他们看好亚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小微零售信贷市场高成长前景,二是他们相信通过资源赋能,有望助力金融科技平台更好发展,实现更高的投资回报。

 

陆金所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去年9月底,陆金所控股的贷款余额达到6365亿元人民币,累计服务约660万小微企业主,自2020年底以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7%。受益于业务持续发展,陆金控分别在2021年与2022年上半年分别实现29.4%与32.8%派息率。

 

“无论是陆金所控股,还是奇富科技(原360数科),或是其他拟赴港二次上市的金融科技中概股,只要他们身处行业头部地位,且具备较强业务竞争力与市场份额扩展能力,都会成为亚洲投资者重点考察的投资对象。这令相关股票流动性进一步改善,吸引更多资金入场。”上述香港私募基金负责人指出。

 

加速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多位金融科技业内人士指出,越来越多金融科技中概股纷纷赴港二次上市,预示着境内小微零售信贷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毕竟,金融科技中概股纷纷赴港二次上市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旨在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市场认可度,争取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随着金融科技中概股将赴港上市作为拓展市场的新突破口,不排除未来市场竞争格局将发生新变化——一批新兴金融科技平台有望‘后来居上’。”一位金融科技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当前金融科技平台在积极拓展普惠型小微零售信贷市场时,也面临三大短板——分别是获客途径相当有限、缺乏金融服务背景、无法恰当计算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等。

这意味着未来金融科技平台若要在激烈市场竞争格局“脱颖而出”,还需具备四大关键DNA,分别是数据收集与处理分析专业知识的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有效的获客渠道、积极的客户参与度(增强客户粘性与互动频率等)。

 

“若新兴金融科技中概股通过赴港二次上市与引入新股东,将有效解决三大短板且构筑上述四大关键DNA,势必对当前境内小微信贷市场竞争格局构成较大冲击。但是,行业头部企业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同样在借助赴港上市‘扬长补短’,构筑更强业务竞争力以维系较高市场份额。”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来源:证券时报 记者:施露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证券时报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投资者提问平安银行:票据贴现没有赚头,为何规模增加?
下一篇:重磅!央行2023年金融市场工作会议定调:持续规范票据市场发展,推动票据法修订
  • 施露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
    宋华 蔡宇江 黄贵生 许书川
    经济发展需要信心,供应链金融发展下一个十年应如何重拾信心? 《中国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提出:首先,要秉持“先产业后金融,深入产业场景、科技场景以及制度环境场景去发展供应链金融,实现数实融合、以融促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要准确把握政策方向与监管精神,要在近年大风险事件中学习提防重大风险,要找到既有贸易又合规的增长方式,基于产业集群的平台要找到资本认可的发展路径,要突破产融无法切实相向而行的屏障,要有数据资产化布局占领未来资产、要善用公共基础设施借势借力发展。白皮书将围绕上述方面,为业界同仁梳理趋势、关键经验及可借鉴标杆,帮助大家重拾信心、行稳致远。
    了解更多>
  • 国企供应链公司新质发展行动白皮书2024
    梁超杰 蔡宇江 许书川
    由万联网首席金融顾问梁超杰、万联网创始人蔡宇江联合万联供应链新质发展智库7位专家共同编撰, 了解国企供应链服务本地产业的新模式与落地经验 通过国联股份-冷链多多、秦岭数字、草都、冠之链、全联农科、河钢供应链12个案例,从新资本、新分工、新模型、新园区、新基建、新产融、新财务、新要素、新IT等层面,为国企供应链公司提供更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
    了解更多>
  • 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白皮书 2022
    万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万联网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多位行业专家联合编撰
    <10大案例集于一本>中晟供应链、小硕科技、盈佳信联、国网英大碳资产、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宝凯道融、网商银行、六六云链、伊利、苏州新建元和融......
    <行业最新动态一览>聚焦行业热议话题,监管、票据、绿色信贷、政企银合作、仓单、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了解更多>
  • 数字供应链
    宋华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务部市场调控专家库专家,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日本京都大学经营管理大学院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供应链物流管理,特别是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供应链关系、供应链安全与风险管理、供应链柔性等。近年来的主要著作包括《智慧供应链金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物流成本与供应链绩效管理》《服务供应链》等。 数字化浪潮正势不可挡地向前推进,也深刻影响着供应链领域。不同的产业、企业纷纷探索应用大数据等技术改良甚至重塑产业供应链,创造高度智能化、服务化的数字供应链体系,以打破组织内和组织间的壁垒,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最大限度地提升效率;同时,通过塑造更具竞争力的运营模式,推动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创造新的效益。 本书阐述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实体经济及产业供应链有何重要影响,数字供应链在三大产业的应用中需要关注哪些关键问题,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供应链的系统框架,以实现产业供应链运营效率的提升和产业主体之间的协同,等等。书中广泛介绍了中国企业的先进实践与创新,反映了数字供应链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帮助企业系统地掌握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供应链创新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