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谈票据业务:规范创新供应链票据、标准化票据等产品,健全信用管理框架和信息披露机制,防范市场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 , 金融市场司 , 2023-11-08 , 浏览:5807

2023年11月7日,人民银行在其公众号发布专栏文章《推动中国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 助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其中,文章在三个方面提到了票据:票据创新产品、规范市场行为、防范市场风险。

(1)规范创新供应链票据、标准化票据等产品,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循环。

(2)建立健全票据市场信用管理框架和信息披露机制,强化参与主体行为规范。

(3)强化票据市场风险防控,指导中小银行稳妥压降过度承兑业务规模,整治互联网票据平台企业票据交易业务。

专栏文章全文如下:

推动中国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助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金融市场司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强化市场规则,打造规则统一、监管协同的金融市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定不移推动中国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增强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完善金融市场体制,防范化解风险,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更好发挥金融市场功能

稳步扩大金融市场融资规模,优化融资结构。2023年9月末,我国债券余额约154万亿元人民币,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其中,政府债券余额66.2万亿元,年均增速15.8%,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持;金融债券余额37.2万亿元,是政策性银行负债和金融机构外源性补充资本的主要来源;公司信用类债券余额32.4万亿元,年均增速12.7%,是仅次于信贷的实体经济融资第二大渠道。2023年1-9月,债券净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25.9%,较2017年同期上升3.8个百分点,带动直接融资占社融比例提升至28.2%。

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引导更多金融市场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不断丰富公司信用类债券谱系,推出绿色、双创、乡村振兴等多种公司信用类专项债券,创新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助力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新优势。规范创新供应链票据、标准化票据等产品,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循环。推动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减免民营企业债券相关费用5820万元人民币,有效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盘活金融机构资源,提升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能力。支持政策性银行设立基础设施专项基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国家重大项目等,有效发挥政策性金融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以永续债为突破口推动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截至2023年9月末,商业银行各类资本补充债券余额6万亿元人民币,提高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约3个百分点,增强了商业银行资本实力和信贷投放能力。推出小微、“三农”、绿色、双创等专项金融债券,引导金融资源向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倾斜。

满足市场和广大群众对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的金融需求。加快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投资者能力建设和适当性管理,完善承销、经纪、做市等中介服务。推动金融机构柜台债券稳步扩容,为企业、个人、中小机构投资者提供便利的债券投资渠道,提升债券市场普惠性。丰富银行间市场衍生产品种类,先后上线LPR利率互换、LPR利率期权等产品,不断完善衍生品市场交易清算安排。2022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利率互换、标准债券远期等衍生品成交名义本金规模约21.3万亿元人民币,较2017年增长近五成。黄金市场提供实物黄金交易、交割、清算、仓储、托管等服务,创新黄金积存、黄金租借、黄金ETF等产品,满足产金用金企业生产及对冲风险的需求。

二、坚持把握防风险的底线思维,打造规则统一、监管协同的金融市场

强化市场规则,规范金融市场发行和交易行为。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债券市场发展统筹规划和监管协同,按照分类趋同原则,实现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违约处置和信用评级等基础性制度规则统一,提升市场透明度和风险揭示能力。加强债券市场二级交易监管和规范,提高市场流动性。加强货币市场制度建设,建立以流动性管理能力为核心的管理框架,完善同业拆借、债券回购、债券借贷业务管理规则。建立健全票据市场信用管理框架和信息披露机制,强化参与主体行为规范。促进黄金市场业务规范发展,完善黄金积存、黄金资管、黄金租借、互联网黄金等业务管理规定。

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防范风险传递共振。落实党中央关于完善债券市场法制的要求,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债券市场统一执法机制。及时果断处罚违规案件,同时加大自律处分力度,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夯实债券市场信用基础。强化票据市场风险防控,指导中小银行稳妥压降过度承兑业务规模,整治互联网票据平台企业票据交易业务。

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完善违约风险处置机制。会同相关部门推动建立司法、行政、自律相结合的债券违约处置框架。畅通债券违约司法救济渠道,构建包含多种市场化违约处置方式的工具箱,促进信用风险有序出清,增强市场韧性和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与相关部门共同建立中央和地方层面国企债券违约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加大监管合力和风险防控针对性。

健全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制度框架,维护市场稳健运行。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部署,统筹金融基础设施监管与建设规划。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提升银行间市场金融基础设施服务质效,保障金融基础设施持续稳定运行,为有效应对外部风险冲击提供坚实基础。

三、坚持统筹开放和安全,着力推进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进入我国金融市场。2017年以来,债券市场境外投资者范围从境外央行类机构、人民币境外清算行和参加行,扩大至境外持牌金融机构以及养老基金等中长期投资者。熊猫债发行主体扩大至外国政府类机构、国际开发机构、境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累计发行量约7500亿元人民币,较2017年末增长240%。黄金市场国际板国际会员达103家,累计交易规模24.6万亿元人民币,是2017年末的6.8倍。

联通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2017年7月,债券通“北向通”顺利开通,采取多级托管等国际通行做法,通过两地基础设施系统连接,为境外机构实现通过香港“一点接入”内地债券市场提供便利。同时,通过准入备案、集中交易、穿透式信息收集等一系列安排,有效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2021年9月,“南向通”也顺利落地。2023年5月,“互换通”上线,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金融衍生品市场。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持续面向境外投资者开展广泛调研,积极响应市场合理诉求,推动债券市场发行交易、登记结算、评级、税收等各项规则制度与国际接轨,不断提升境外投资者投资便利性。会同相关部门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开放框架,统筹推进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统一对外开放,统一和完善境外机构投资我国债券市场政策要求,制定各类境外主体在境内发行熊猫债规则。

金融市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2019年以来,中国债券先后被纳入彭博巴克莱、摩根大通、富时罗素三大国际债券指数,充分反映全球机构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金融持续扩大开放以及持有人民币资产的信心。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推动中国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助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持续疏通金融市场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和资金供给结构,切实加强金融市场服务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功能。

二是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制,加强金融市场法治建设和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合理引导预期,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金融市场稳健运行保驾护航。

三是在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的原则下,稳步扩大金融市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不断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为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国企供应链从自融走向助融,银行能否唱主角?
下一篇:供应链变革架构需要“三心二意”,即决心、同心、狠心、意识、意图!
  • 金融市场司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
    万联网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是由万联网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战略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一众业内专家大咖共同编撰的,重点分享了15位业内专家对供应链服务业态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并整合了9大特色标杆案例,对供应链从业者极具指导价值。
    了解更多>
  • 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白皮书 2022
    万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万联网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多位行业专家联合编撰
    <10大案例集于一本>中晟供应链、小硕科技、盈佳信联、国网英大碳资产、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宝凯道融、网商银行、六六云链、伊利、苏州新建元和融......
    <行业最新动态一览>聚焦行业热议话题,监管、票据、绿色信贷、政企银合作、仓单、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了解更多>
  • 中国物联网+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20)
    蔡宇江
    国内首份以物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行业报告。将于2020年9月17日《第六届中国物流金融创新高峰论坛》重磅发布。
    2012年上海钢贸事件、2014年青岛港事件后,国内的大宗商品仓储融资进入一个低谷的状态,银行谈“钢”色变,全线退出这一市场。时过境迁,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存货融资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有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法律和行业规范也逐步完善,面对巨大的市场刚需,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科技型企业联合前瞻性的银行又开始创新并开展存货融资业务,整个业内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继应收账款票据化之后,仓单数字化、生态化又成为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另一大趋势。
    顺应趋势,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联合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携手对当前国内的物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实践情况、标杆案例等进行梳理,率先在业内推出本白皮书,希望为业内同仁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参考,推动行业健康、加速发展。 在此特别感谢上海大学储雪俭教授、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张春艳女士的专业指导。同时,对为本白皮书提供案例的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篇幅有限,本白皮书无法为大家呈现业内所有的案例、经验、方法!万联网将继续秉承助力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持续为中国供应链金融提供多元化的智慧服务,为构建共生、共享、共赢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不懈努力!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
    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
    2020年9月11日
    了解更多>
  • 供应链金融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宋华教授经典作品——《供应链金融》全新修订!《供应链金融》曾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物华图书奖一等奖荣誉,目前该书经典再版,已登陆各大电商平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内人士不容错过的精品读物!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