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跨境金融,一行两局联合上海市政府重磅发声!多部门联合“护航”,助力企业“走出去”
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冲击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国际经济循环造成了阻碍。为了更好应对市场竞争和外部挑战,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不断提速,对跨境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多维度的需求。
跨境金融服务迎来升级!为了深化金融制度型开放,2025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从提高跨境结算效率、优化汇率避险服务、强化融资服务、加强保险保障和完善综合金融服务等五方面提出了18条重点举措,助力企业“走出去”。
4月23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陆磊,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国家外汇局外汇研究中心主任陈之为,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委员、副主任苏赟出席发布会,介绍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的有关政策举措并回答相关问题。
五个方面支持企业“走出去”
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陆磊表示,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稳步前进、成效显著,特别是在跨境金融服务领域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2024年,上海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达到29.8万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国业务总量的47%。
《行动方案》着眼于更好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特殊作用,推出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系列举措,有利于提升跨境资金的流动效率,降低贸易成本,支持各类主体更加安全、便捷、高效“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陆磊介绍,《行动方案》 包括了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了五个方面:
一是提高跨境结算效率,便利企业全球资金管理。包括优化外汇业务管理模式和展业流程、完善企业集团全球资金管理体系、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及其应用场景、推动金融机构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功能和全球网络覆盖。
二是优化汇率避险服务,提高全球经营背景下的外汇风险管理与应对能力。包括开发多样化的汇率避险产品和服务、促进人民币的跨境使用。
三是强化融资服务,助力企业全球投融资。包括集聚跨境银团贷款中心和业务,试点通过再贴现窗口开展贸易再融资业务,拓展境内外双向融资渠道,运用区块链技术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便利融资租赁公司等机构资金跨境融通。
四是加强保险保障,提升全球经营背景下的风险管理水平。包括加大对出口企业的保险支持力度、提升出口信用保险保单服务能级、提供高质量再保险服务。
五是完善综合金融服务,提升全球配置能力。包括增强重要金融平台配置全球资源功能、提升全球资产管理便利化程度、完善各类综合服务平台功能。
陆磊表示,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推动《行动方案》各项举措落地落实,认真做好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工作,不断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政策工具箱,形成更加适配外向型经济的金融体系,持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持续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说,本次出台的《行动方案》提出18条跨境金融便利化措施,将对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更好地服务企业“走出去”起到重要作用:
一是助力企业增强全球化的经营能力。提高跨境结算效率、优化外汇业务管理模式等措施,有助于减少企业跨境交易时间和资金成本,提升企业资金管理效率,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助力企业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完善汇率避险服务,加强保险保障等措施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跨境业务相关风险,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信心和能力。
二是提升金融服务国际化的水平和能力。优化外汇业务管理模式,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等措施,将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升国际化水平与能力。推动跨境银团贷款中心的集聚、支持银行开展跨境融资业务等内容,将进一步提升上海金融服务的开放度,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合作交流,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是增强金融创新与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运用区块链技术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等措施,将促进上海金融市场在技术应用和业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功能和全球网络覆盖等举措,将推动上海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更高效地支持全球贸易和投资活动,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是提升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能力。通过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可以为企业“走出去”和外资“引进来”提供更高效率、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助力上海更好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全球金融资源的配置能力,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企业全球布局的质效,引领并带动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构建新发展格局。
吴伟表示,上海将全力配合金融监管部门抓紧推动《行动方案》的落地落实,确保每项举措都能转化为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红利,更好服务企业跨境展业兴业,为企业全球化发展注入更多的金融“活水”。
《行动方案》有哪些亮点?
《行动方案》有哪些亮点?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介绍,《行动方案》立足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这是“走出去”企业的核心诉求,以业务流程优化和技术赋能为支撑,兼顾效率、安全,有四个方面的亮点:
一是多项政策先行先试;《行动方案》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便利化举措,为在其他地区复制推广提供“上海经验”。二是优化业务流程;《行动方案》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流程的措施,力求为“走出去”企业构建一个安全、便捷、高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金融服务环境。三是创新产品和服务;《行动方案》针对企业融资、外汇风险管理等多个场景进行产品创新。四是数字化赋能;《行动方案》将显著优化“走出去”企业跨境融资、结算、风险管理等环节的业务效率与体验。
《行动方案》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便利化举措,为在其他地区复制推广提供“上海经验”。此外,《行动方案》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流程的措施,力求为“走出去”企业构建一个安全、便捷、高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金融服务环境。
王信举例说:“例如,优质客户可以免于逐笔的审核单证,在银行凭交易指令就可以直接办理相关业务;完善上海自贸区全功能资金池跨境资金调拨,鼓励银行逐步实现资金跨境支付自动化处理,延长对重点企业集团跨境资金池等业务的服务时间,实现全球资金实时调拨。优化外债登记管理和跨境担保流程,支持开展银团贷款份额跨境转让试点,有效满足境内企业海外项目建设、跨境并购等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持续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政策工具箱,以有效地支持企业“走出去”。王信还表示,《行动方案》将完善上海自贸区全功能资金池跨境资金调拨,鼓励银行逐步实现资金跨境支付自动化处理,延长对重点企业集团跨境资金池的业务服务时间,实现全球资金实时调拨。
围绕“五篇大文章”强化外汇服务
在优化汇率避险服务方面,我国将采取哪些外汇方面的举措进一步支持跨境金融服务?国家外汇局外汇研究中心主任陈之为介绍,将重点聚焦强化融资服务和外汇风险管理能力。
陈之为表示:《行动方案》在外汇领域出台了一系列首创性改革和引领性开放举措,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提升总部经济能效方面,重点聚焦支持企业集团全球资金管理体系。第二,在推动“走出去”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方面,重点聚焦强化融资服务和外汇风险管理能力。第三,在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重点聚焦提高跨境结算服务效率。第四,在优化外汇业务管理模式方面,重点聚焦实施外汇业务流程优化和系统再造。
在具体措施中,陈之为提到,“一是优化外债登记管理和跨境担保流程,更好满足境内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银团贷款需求。二是鼓励银行开展数字化身份认证和识别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利用区块链技术等优化真实性整合。三是拓展境内外双向融资渠道,支持具备条件的银行探索研究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非居民并购贷款服务。四是开发多样化汇率避险产品和服务,鼓励更多银行接入‘银企外汇交易服务平台’直接报价,便利各类企业开展外汇业务。”
陈之为介绍,下一步,国家外汇局将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强化外汇服务,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迈向更高能级。
支持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再保险中心
在加强保险保障方面,《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大对出口企业的保险支持力度,提升出口信用保险的服务。
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介绍,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造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的决策部署,与有关部门和上海市密切协同,以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为重点,积极推进再保险中心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主要体现在制度、机构、业务三个方面:
第一是制度机制逐步建立,金融监管总局会同上海市政府先后出台三份关于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政策文件,从准入、监管、财税等方面支持再保险机构、业务、人才在上海聚集。第二是机构聚集初具规模,积极推动再保险运营机构入驻登记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截至2025年3月末,已经有22家再保险运营中心和再保险分公司等机构在上海临港设立。第三是登记交易业务平稳起步,支持再保险运营机构推动信息登记和场内交易,实现跨境资金便利化结算。目前登记交易中心再保险业务的登记规模已经超过1100亿元,今年登记金额和交易金额有望跃上新台阶。
2024年,出口信用保险全国承保金额首次突破了1万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承保金额的增长态势也是良好。金融监管总局指导保险业围绕外贸全场景,为“走出去”提供多方位保险保障。
尹江鳌指出:“保险业为‘走出去’企业境外资产提供保险及再保险支持,保障中资企业境外资产。同时,指导行业加大投保便利性,方便跨境商务人员投保意外险等保险;开发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纠纷法律费用险、董监高责任险等产品;我们还积极发展航运保险,就是船舶险、货运险等,为企业提供多方面的保障,助力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从我国再保险市场两个主要的指标来看,再保险的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大的。第一个指标是再保险的市场排名,2024年我国再保险市场规模大概316亿美元,占全球再保险保费规模9000亿美元的3.5%,这9000亿是一个估算数,我国排在全球第七位。我们国家的再保险市场的地位与我们国家的经济体量以及国家直保市场的地位相比,目前还不匹配。另外一个指标是再保险的渗透比例,2024年我国再保险保费占直保保费的比例大概是4%,全球这个比例大概是12.5%,我们的比例明显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
尹江鳌介绍,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持续强化与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政府等的协调配合,积极推动建设要素聚集、业务集中、交易活跃、规则完善的登记交易中心,支持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再保险中心。
在风险有效隔离的基础上,实现跨境资金自由收付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委员、副主任苏赟介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的金融举措。在自由贸易账户方面,已为4.7万多个客户提供了便捷、灵活的金融服务,累计办理跨境收支总量近260万亿元。
苏赟表示,为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服务上海自贸区探索更高水平金融开放,创新符合新发展要求的跨境资金管理模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在风险有效隔离的基础上,实现跨境资金自由收付,扩展自由贸易账户支持离岸经贸功能,进一步提升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在便利外债管理方面,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展跨境贸易投融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允许试点区域符合一定条件的中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在一定额度内根据企业实际经营需要自主借用外债,同时适度放宽试点区域非金融企业外债流出入币种一致的限制。
新片区内非金融企业跨境担保外汇登记可直接由上海市内银行办理,并简化相关材料要求。推动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业务主体扩围,上海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均可在不超过等值10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切实解决初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助力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
同时,还将银行直接办理外债登记业务扩围至上海市,符合条件的注册在上海且选择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模式借用外债的非金融企业可直接在银行办理签约(变更)登记,同时优化事中事后监管流程,进一步降低企业“脚底成本”。
在便利融资租赁公司开展跨境资金融通方面,在此前政策基础上,通过本次《行动方案》,拟进一步放宽政策适用主体,进一步拓宽租金使用范围,便利融资租赁公司(含金融租赁公司)在境内收取的外币租金流转使用,用于符合规定的用途。此项政策有利于融资租赁公司根据资金需求和融资条件灵活调配额度,避免资金闲置,实现集团内部资源的高效配置。
苏赟称,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持续推进跨境金融领域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以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为重点,配合总行总局研究制定绿色外债政策,提高科技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额度,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五篇大文章”的能力。探索试点特殊情形外债项下行政许可业务,下放银行办理。鼓励和支持首创性、集成性探索政策,在上海率先落地,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更高能级。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新浪财经等,万联网综合整理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万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