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超过7100亿元!

万联网 , 供应链金融智库 , 2024-01-25 , 浏览:5150

据央广网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2024年1月19日在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过去一年多来,工信部会同多部门开展了一些探索性工作,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加大对制造业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2022年底中央召开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据介绍,目前工信部已和全国22家金融机构开展了战略合作,初步形成了部门协同、央地联动、各类政策协调配合、金融机构广泛参与的产融合作工作格局。“合作的结果,可以用一组数据来展示,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连续3年保持在30%左右的增速,这是很不容易的。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规模同比增长了68%,还在不断扩大。辛国斌说。


来源:国家产融合作平台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超过7100亿元

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着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内在机制。近年来,多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举措。其中,工信部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工作,建立与证券交易所、地方政府间的协同合作机制,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通过硬科技属性评价、科创板上市培育以及地方配套政策激励,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据了解,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政务一体化平台建设规范下,依托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其他相关单位数据资源和能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畅通产融信息对接渠道,推动实现产融政策管理与公共服务线上化、数据分析与信息对接智能化、能力建设与多方合作生态化的非盈利性公共服务平台。平台以政府部门、产业企业和金融机构为三大服务对象,归集多维度、高价值数据,打破信息壁垒,深化数据共享应用,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高产融对接效率,支撑重点产业政策精准落地,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产融合作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推进新型工业化将为产融合作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万联网获悉,平台自2021年上线至今,截止2024年1月22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累计助企融资企业数达到19,317家,在平台上的金融机构达到了2256家,累计助企融资笔数达25,298笔,累计助企融资金额达到7,137.29亿元,已经成为连接产融两端、推进产融合作的核心载体,大幅提升了产融合作质效。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累计上线50余个功能服务模块,形成了“找、评、推”3大核心服务功能,“找”是辅助企业找到匹配的优质金融服务,“评”是通过模型辅助金融机构对企业初评,“推”是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推送企业融资信息,同时平台建立一套全流程化的产融智能对接体系,拥有智能匹配对接、金融主动对接、企业主动对接三大对接方式,从企业端到金融机构端,再从金融机构端到企业端,形成一套双向对接、双向反馈的产融合作对接路径。

2024年,将继续深入推进产融合作

辛国斌表示,为深化产融合作,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信部还牵头实施了“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依托与证券交易所共建的硬科技属性评价和上市培育机制以及地方配套政策激励,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构建持续稳定的创新投入机制。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通知,部署开展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评估和第三批试点城市申报工作。评估对象为《关于同意北京市朝阳区等51个城市(区)列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的通知》公布的第一批延续试点城市和第二批试点城市。县级及以上城市(区)原则上均可申报第三批试点城市,需具备试点积极性主动性强,产业、金融发展基础良好,持续有效支持制造业发展,防范化解风险有力等条件。

据介绍,在工程化阶段,由产业链龙头企业或优势企业提出研发需求,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确定答题人,将研发项目纳入硬科技范围,鼓励投资机构支持研发活动,推动项目落地所在地方再进一步配套优惠政策。

在产业化和市场化阶段,相应适配一些优惠贷款、产业投资、保险补偿等政策,帮助创新成果快速开拓市场,包括进行市场验证和技术迭代等。同时,将符合条件的转化企业推荐纳入上市重点培育体系,加强上市预期引导,推动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做大做优做强。去年,在雄安新区举办了产融、产业、产城多向对接活动,空天信息、AI与机器人、生物医药、前沿新材料等四个领域有58个早期硬科技项目分别做了路演,其中55个项目与投资机构或地方达成了合作意向,融资额达到110亿元。推动在雄安设立了京津冀科创板企业培育中心,通过服务前移、服务接力、服务赋能,为科创板培育种子企业。

今年,我国工业经济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但是,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等优势,特别是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后,汇聚起各方支持工业发展的强大动能,工业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辛国斌表示,2024年,将继续深入推进产融合作,加强与金融管理部门加强协作配合,扩大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范围,聚焦生物制造、人工智能、内河船舶、低空经济等领域挖掘早期硬科技项目,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产业资本接续投入,同时继续联合证券交易所做好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畅通资本退出渠道,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进一步良性循环,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素材来源:央广网、国家产融平台等,万联网综合整理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着眼技术和产业融合新趋势,构建产融新生态——星火产融生态发展研讨会在京举办
下一篇:变“费”为“保”,助企“减负”!央行清算总中心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上线电子保函功能
  • 供应链金融智库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
    宋华 蔡宇江 黄贵生 许书川
    经济发展需要信心,供应链金融发展下一个十年应如何重拾信心? 《中国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提出:首先,要秉持“先产业后金融,深入产业场景、科技场景以及制度环境场景去发展供应链金融,实现数实融合、以融促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要准确把握政策方向与监管精神,要在近年大风险事件中学习提防重大风险,要找到既有贸易又合规的增长方式,基于产业集群的平台要找到资本认可的发展路径,要突破产融无法切实相向而行的屏障,要有数据资产化布局占领未来资产、要善用公共基础设施借势借力发展。白皮书将围绕上述方面,为业界同仁梳理趋势、关键经验及可借鉴标杆,帮助大家重拾信心、行稳致远。
    了解更多>
  • 数字供应链
    宋华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务部市场调控专家库专家,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日本京都大学经营管理大学院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供应链物流管理,特别是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供应链关系、供应链安全与风险管理、供应链柔性等。近年来的主要著作包括《智慧供应链金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物流成本与供应链绩效管理》《服务供应链》等。 数字化浪潮正势不可挡地向前推进,也深刻影响着供应链领域。不同的产业、企业纷纷探索应用大数据等技术改良甚至重塑产业供应链,创造高度智能化、服务化的数字供应链体系,以打破组织内和组织间的壁垒,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最大限度地提升效率;同时,通过塑造更具竞争力的运营模式,推动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创造新的效益。 本书阐述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实体经济及产业供应链有何重要影响,数字供应链在三大产业的应用中需要关注哪些关键问题,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供应链的系统框架,以实现产业供应链运营效率的提升和产业主体之间的协同,等等。书中广泛介绍了中国企业的先进实践与创新,反映了数字供应链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帮助企业系统地掌握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供应链创新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了解更多>
  • 国企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报告
    万联网
    中国当前面临需求不足、预期不稳的困境,国企必须带头稳经济、稳预期。但当前国企供应链公司在业务运作中也面临缺业务、缺人、缺风控经验等诸多挑战 为解决上述问题,由万联网发起、联合生态内有实操经验的企业家与专家,围绕地方国企践行“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于2023年4月开始编撰,历经数月最终形成《地方国企供应链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一一“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促进地方产业生态发展》(简称《国企指南》)。
    了解更多>
  • 中国数字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与领先实践(2023)
    梁超杰,许书川
    中国数字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与领先实践(2023)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