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总量连跨八个千亿元台阶!合肥“以身试钥”,产业集群向“新”而行
2023年,中国内地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元城市已经达到26个。在这其中,安徽省合肥市于2020年首破万亿元大关,跻身“万亿城市俱乐部”之列,合肥地区生产总值十年增长3倍,连跨八个千亿元台阶,增速高居全国榜首。
经济发展上,从2012年的4167.98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2013.1亿元,期间,合肥GDP总量跨越了八个千亿元台阶。
2023年,合肥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GDP总量位居全国第20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合肥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均实现了较高的增长率,显示出合肥经济的多元化和全面性。
合肥,这个既不沿边又不靠海的城市,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向上实力?
提前布局未来产业
产业兴则城市兴。
合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
当前,合肥正奋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以科技创新变量催生新成果,引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集群向“新”而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合肥“以投带引”的招商引资模式,不仅是政府搭台引资,还给企业创造销售场景。以量子产业为例,当地一家科技企业生产的量子密钥分发设备,可以为通信双方提供不可窃听的安全量子密钥,而这套设备的第一个客户就是合肥政府;并且支持启动了全球第一个大规模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合肥市相关政府部门则成为国内第一批量子保密通信用户。
从“以身试钥”的城域网到京沪干线,从“墨子号”量子卫星到“祖冲之号”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合肥的量子产业无疑走在了前列,一个“世界量子中心”已然可见。
安徽省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经济师李浩淼表示,新业态、新技术、新的人才,需要一个一展身手的机会;城市、政府的作用,其实就是给新技术找场景,给新的场景找技术支撑。
合肥已经拥有6个上千亿规模的产业链,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创新指数报告中,合肥位居全球科技集群第40位;而创新指数上升的背后是从产投向创投的转变。合肥通过母基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联动各级政府引导基金,打造了符合合肥产业发展需要的“基金丛林”。
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先导力量。顺势而为,合肥一直都眼光向前,提前布局新兴产业,如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合肥工业中的占比已经超过50%。
“首位产业”气势磅礴
汽车制造被视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一国制造业强弱的重要标志。
“聚焦汽车‘首位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重点领域,安徽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至2023年的42.9%。”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说。
2023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近6800家,贡献了全省近八成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五成多的上市企业。在安徽各个新兴产业领域中,汽车和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已超过万亿元,新材料和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也都超过了5000亿元;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企业超过2200家,实现营收4000多亿元。
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近年来,合肥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一“首位产业”,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聚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成功获批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国家试点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市。
目前,合肥拥有江淮汽车、蔚来、合肥长安、比亚迪合肥、大众安徽等6家整车厂及500多家上下游企业,“整零协同”“芯车协同”“车屏协同”的产业生态加速构建。
2023年,合肥市“首位产业”呈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74万辆、位居全国前5,汽车总产量134万辆。2024年一季度,全市汽车产量29.3万辆,同比增长3.1%,其中新能源新车产量16.3万辆,同比增长28.8%,占全国7.9%,相当于不到一分钟下线一辆新能源汽车。
作为合肥“首位产业”的代表企业之一,蔚来今年以来的表现十分亮眼。数据显示,2024年5月,蔚来交付新车20,544台,同比增长233.8%,环比增长31.5%,单月交付量创历史新高;今年1-5月,蔚来交付新车66,217台,同比增长51%。截至目前,蔚来已累计交付新车515,811台。
新兴产业拔节生长
合肥产业“出圈”的,远不止新能源汽车。
新型显示产业,一直好“屏”如潮。视涯科技全彩硅基OLED微显示技术国际领先,在方寸之间显示大千世界,成为开启元宇宙的一把“钥匙”。维信诺陆续推出全球首款AMOLED全卷曲显示屏、任意弯折柔性屏全模组等柔性显示产品,不仅可弯曲,还可以像卷帘一样收缩;东超科技无介质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将科幻电影场景变为现实;全色光显“雪屏幕”亮相冬奥会,向世界展示中国显示技术……
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业,可谓“光”彩夺目。从逆变器企业阳光电源起步,合肥先后引进彩虹光伏玻璃、晶澳太阳能、通威太阳能等企业,呈现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日趋健全的盛况。“合肥造”光伏,正加速走向全世界。其中,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出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合肥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较去年全年加快1.4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2.4%,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2.5%,同比提高7.5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家用电器产业引领发展,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家用电器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6.7%和17.2%。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屏、半导体分立器件产量分别增长11.8%、38.1%和1.3倍。
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合肥市正全力开辟空天信息、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2023年,合肥落地eVTOL整机龙头企业亿航智能,实现全球首条eVTOL商业化航线首飞。今年5月1日,合肥首批无人机物流配送航线正式开通。
依托全国首个国先中心,合肥正打造“低空经济超级场景”,通过场景引领、科技赋能、产业配套、生态支撑,招引落地亿航智能、零重力、迅蚁科技等一批行业龙头,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百家,稳居全国低空经济第一梯队。
叩问苍穹,逐梦星辰大海。越来越多的合肥力量正涌入卫星研制的赛道中:“巢湖一号”“海丝一号”“合肥高新一号”“天都星”“皖投一号”……合肥空天信息产业已经覆盖遥感载荷研制、卫星遥感数据应用、卫星物联网通信、卫星终端研制、卫星测运控服务等领域。
在合肥市高新区,有一条笔直的大道,短短几百米,就聚集着国仪量子、问天量子、本源量子等诸多以“量子”命名的科技企业。在量子信息产业领域,合肥市已形成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三大产业链。
人工智能领域,合肥市已初步构建从底层硬件、数据计算、基础应用技术到智能终端及行业应用的全产业生态体系,集聚上下游企业2400余家,年营收规模突破2000亿元。科大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持续迭代,目前3.5版本部分能力已超越GPT-4Turbo。
深入产业集群做服务的路径
作为合肥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重要一极,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蔚来汽车、大众安徽等一批产业龙头带动,已发展成为全国具影响力的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合肥聚力世界级产业集群,锚定两个全面发展战略,正奋力在推进“两个开路先锋”征程中打造产业和科技创新标杆。
产业集群对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过去的产业集群大部分都是自发性和原生性的,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而快速成长集聚,但是随着市场变化,现在很多产业集群也面临一些新的困境:下游订单不足,开工率低,产品议价能力弱;上游原料价格波动大,难以有定价优势;集群内同质化,强竞争弱协同,价格内卷严重;产品和市场脱节;融资难、融资贵;研发、创新、创意、品牌配套服务薄弱等等问题。
万联网首席产业互联网专家黄贵生表示,解决这些问题大家都知道方向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和产业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关系,要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到专业分工协同,集聚规模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浪费,提升集群内整体配套基础服务能力。用互联网的语言来讲就是连接、共赢、赋能、增效、提质、数智。
要提升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力,做到各类生产要素的合并、共享、协同,必须把产业集群打造成一个“智慧体”:以工业互联网的模式将产业集群建设成一个真正的“云工厂”;给人、机、料、法、环各类要素布设神经元(各类IOT),设备发声、设备互联、人机协同;以产品生产制造为基本支点,沿着产品全生命周期轴,原物料到成品的供应链轴,集群内企业群体BI轴进行整合,让集群大脑智慧化、肌体精壮化、敏捷化。
深入产业集群做服务有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就是找核心大企业或者链主企业去成立合资公司;第二个路径就是围绕中小制造业集群搭建生产性服务平台,帮他们提供集团采购、分销、仓储、拓展渠道等各种各样的生产性服务,从单纯的资金驱动这个方向转向从深度地参与到产业和企业的运营当中去。
其中,国企供应链公司围绕产业集群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业务模式从单纯的资金驱动进化成围绕制造产业集群的多种业态集成服务,既解决了国资委74号文中的融资性贸易、全额法约束等问题,又可以实现产业链的深度服务,服务实业、服务本地,为区域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在土地财政逐渐失效的背景下,地方城投、产投供应链公司被赋予了更大的使命:在地方经济转型中承担更多职能、做出更多贡献。事实上,自去年开始,一些先行的地方国企供应链公司也的确开始承担做活地方产业、为地方园区招引产业,做好产业配套支持,特别是供应链交付能力的集成支撑。
近两年,监管严惩虚假贸易,地方国企业绩增长压力下,整改后供应链公司合规业务从哪里来?产业集团、物流集团、园区管理、铁投、城投、交投、港投、金控、产投等各类国企的供应链业务升级路径是什么?怎么确保步子不用迈得太大,小步快跑,短期见效?
为了帮助更多企业解答个性化业务难题,我们联合5位专家老师(包括北京德和衡 (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春艳、中仓登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邓洁、容诚审计业务线资深合伙人廖金辉、万联网首席产业互联网专家黄贵生、万联网首席金融顾问梁超杰),将于6月14-15日在安徽举办第七期《“十不准”下国企供应链公司合规整改、风控强化与保量增量专题培训》
以下为第七期课程核心话题,欢迎大家扫码报名:
1.如何做好制度流程+业务拓展+财务记账+合同签署+业务运营的全面合规整改?
2.如何做好内控,全流程风控、全员风控怎么实现?
3.如何避免掉进别人设计的融资性贸易、循环贸易骗局?
4.如何实质控货,怎么做才算“到位”?
5.如果真实业务场景中只能原地货转或直发怎么办?
6.“瞬时转移”的问题怎么解决?
7.具体什么情况下才能按全额法确认营收?委托加工如何记账?
8.没有主业的怎么回归主业?如何从当地产业集群去保流量增流量?
9.团队人员严重不足,如何高质量实现那么多目标?
10.头部/典型供应链公司的案例?
来源:央视财经、合肥通客户端等,万联网综合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万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