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货权转移证明》就能主张货权吗?

中仓登 , 侯泽宇 , 2024-07-01 , 浏览:5164

在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货物体积巨大,运费高昂,如果交易双方采用现实交付,成本将超过其承受能力。因此,现实业务中交易双方采用指示交付来完成交易。通常交易双方引入仓库管理人这个媒介来完成指示交付,即在仓库原地交付货物。卖方将货物交由保管人实际占有,然后卖方将对保管人的返还请求权转让给买方,以代替货物的实际交付。在实际交易环节中,卖方常常采用自制的《货权转移证明》作为指示交付的货权凭证。这种方式大大提升了交易效率,一定程度降低了交付成本。

但是《货权转移证明》或者《货物转让通知》、《货物提货权转移通知书》真的可以依法取得货权吗?

我们可以通过法院的裁判案例来分析法院对《货权转移证明》的认定。在裁判文书网以“货权转移证明”为关键字检索,返回1192个结果,可见因《货权转移证明》造成的法律纠纷并不少见。

一方面,《货物转移证明》于法无据。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并没有明确定义什么是《货权转移证明》。发生货权纠纷时《货权转移证明》得不到法院认可。在(2020)鲁民终2192号货物保管合同纠纷案例中,法院认为:“上诉人以《货权转移证明》《货物转让通知》《货物提货权转移通知书》向被上诉人主张焦炭的物权,没有事实依据,不予采纳。”

还有一个案例,2018年某集团公司L作为买方与多个卖方签《货物转让通知》《货物提货权转移通知书》焦炭购销合同,约定在港口仓库交付,L公司先支付定金,在收到《货权转移证明》后支付剩余价款。2019年L公司前往港口仓库提货时,发现无法提取货物,遂向法院起诉。一审法院认为,“L公司就其所主张货物,虽然提交了《购销合同》、银行转账回单、《货物转让通知》、《货权转移证明》、《提货权转移通知书》和《检验报告》等证据,但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涉案《货物转让通知》、《货权转移证明》、《提货权转移通知书》是在履行涉案焦炭购销合同过程中形成的。不足以证明其已经取得涉案货物的所有权。”

二审法院认为,“L公司以《货权转移证明》《货物转让通知》《货物提货权转移通知书》向仓库保管人主张焦炭的物权,没有事实依据。L公司在本案中没有提交仓库保管涉案货物方面的证据,不能证明自己的主张。”

由此可见《货权转移证明》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货权凭证。

另一方面,《货权转移证明》存在被伪造的可能。例如在最高法(2020)最高法民申6702号裁判文书中,青岛A贸易公司和上海B贸易公司签订煤炭买卖合同。最高法认定案件中的关键证据《货权转移证明》上的公章是伪造的,因此卖方A贸易公司没有履行交货义务,应返还货款。通过上述案例可见,仅凭《货权转移证明》存在巨大的法律风险。一方面这些纸质的文书容易伪造,另一方面只有文书,没有仓库保管人代为间接占有货物的证据,无法真正主张货权。

那么如何证明取得了货权?这需要完整的法律逻辑和技术手段相结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动产物权变动生效要件是交付(《民法典》第二百二十四条“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动产物权的公示手段是占有。货物并无“货权凭证”,其权属只能靠证据证明,要想证明合法取得货物权利,在货物交付后应有完整的证据链证明实质、持续、有效占有货物。完整的取得货权有三个重要环节

控货管理:目前市场上多用物联网、电子围栏、生物识别等新技术实现了对货物的感知、识别、定位、跟踪和监控;或通过电子货权公示牌手段加强现场管理,基本做到了对货物的有效控制和占有。但控住货并不意味着权利必然成立,控货只是控货权的基础。

登记公示:在第三方平台进行货权公示,劝退善意第三人,实现货权的排他性要求。但是登记不能对抗占有,仅是作为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手段。(2016)最高法民申1514号裁判文书中,最高法认为当事人因为进行了有效的第三方登记公示,依法取得了对涉案货物的所有权,因此登记公示是货权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证据管理:实际业务中货权总在变化,因此货权管理是动态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记录货权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行为,形成有司法效力的证据。同时证据“上链”国家级区块链,依托国家公信力、技术公信力保障存证数据的信息安全。大宗商品贸易商、金融机构在积极开展贸易业务和货权型供应链金融时,不能仅靠一纸《货权转移证明》保障自身货权安全,而是在整个过程都要进行专业的货权管理。

作者:侯泽宇

编辑:侯泽宇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专访 | 准时达万程:通过AI赋能全球供应链的新质生产力,助力企业高质量“品牌出海”
下一篇:赵慈拉:新《支付条例(修订草案)》对银行业、商业保理业会带来哪些影响?
  • 侯泽宇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
    万联网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是由万联网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战略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一众业内专家大咖共同编撰的,重点分享了15位业内专家对供应链服务业态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并整合了9大特色标杆案例,对供应链从业者极具指导价值。
    了解更多>
  • 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白皮书 2022
    万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万联网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多位行业专家联合编撰
    <10大案例集于一本>中晟供应链、小硕科技、盈佳信联、国网英大碳资产、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宝凯道融、网商银行、六六云链、伊利、苏州新建元和融......
    <行业最新动态一览>聚焦行业热议话题,监管、票据、绿色信贷、政企银合作、仓单、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了解更多>
  • 中国物联网+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20)
    蔡宇江
    国内首份以物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行业报告。将于2020年9月17日《第六届中国物流金融创新高峰论坛》重磅发布。
    2012年上海钢贸事件、2014年青岛港事件后,国内的大宗商品仓储融资进入一个低谷的状态,银行谈“钢”色变,全线退出这一市场。时过境迁,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存货融资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有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法律和行业规范也逐步完善,面对巨大的市场刚需,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科技型企业联合前瞻性的银行又开始创新并开展存货融资业务,整个业内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继应收账款票据化之后,仓单数字化、生态化又成为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另一大趋势。
    顺应趋势,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联合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携手对当前国内的物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实践情况、标杆案例等进行梳理,率先在业内推出本白皮书,希望为业内同仁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参考,推动行业健康、加速发展。 在此特别感谢上海大学储雪俭教授、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张春艳女士的专业指导。同时,对为本白皮书提供案例的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篇幅有限,本白皮书无法为大家呈现业内所有的案例、经验、方法!万联网将继续秉承助力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持续为中国供应链金融提供多元化的智慧服务,为构建共生、共享、共赢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不懈努力!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
    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
    2020年9月11日
    了解更多>
  • 供应链金融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宋华教授经典作品——《供应链金融》全新修订!《供应链金融》曾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物华图书奖一等奖荣誉,目前该书经典再版,已登陆各大电商平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内人士不容错过的精品读物!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