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货权转移证明》就能主张货权吗?

中仓登 , 侯泽宇 , 2024-07-01 , 浏览:3356

在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货物体积巨大,运费高昂,如果交易双方采用现实交付,成本将超过其承受能力。因此,现实业务中交易双方采用指示交付来完成交易。通常交易双方引入仓库管理人这个媒介来完成指示交付,即在仓库原地交付货物。卖方将货物交由保管人实际占有,然后卖方将对保管人的返还请求权转让给买方,以代替货物的实际交付。在实际交易环节中,卖方常常采用自制的《货权转移证明》作为指示交付的货权凭证。这种方式大大提升了交易效率,一定程度降低了交付成本。

但是《货权转移证明》或者《货物转让通知》、《货物提货权转移通知书》真的可以依法取得货权吗?

我们可以通过法院的裁判案例来分析法院对《货权转移证明》的认定。在裁判文书网以“货权转移证明”为关键字检索,返回1192个结果,可见因《货权转移证明》造成的法律纠纷并不少见。

一方面,《货物转移证明》于法无据。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并没有明确定义什么是《货权转移证明》。发生货权纠纷时《货权转移证明》得不到法院认可。在(2020)鲁民终2192号货物保管合同纠纷案例中,法院认为:“上诉人以《货权转移证明》《货物转让通知》《货物提货权转移通知书》向被上诉人主张焦炭的物权,没有事实依据,不予采纳。”

还有一个案例,2018年某集团公司L作为买方与多个卖方签《货物转让通知》《货物提货权转移通知书》焦炭购销合同,约定在港口仓库交付,L公司先支付定金,在收到《货权转移证明》后支付剩余价款。2019年L公司前往港口仓库提货时,发现无法提取货物,遂向法院起诉。一审法院认为,“L公司就其所主张货物,虽然提交了《购销合同》、银行转账回单、《货物转让通知》、《货权转移证明》、《提货权转移通知书》和《检验报告》等证据,但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涉案《货物转让通知》、《货权转移证明》、《提货权转移通知书》是在履行涉案焦炭购销合同过程中形成的。不足以证明其已经取得涉案货物的所有权。”

二审法院认为,“L公司以《货权转移证明》《货物转让通知》《货物提货权转移通知书》向仓库保管人主张焦炭的物权,没有事实依据。L公司在本案中没有提交仓库保管涉案货物方面的证据,不能证明自己的主张。”

由此可见《货权转移证明》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货权凭证。

另一方面,《货权转移证明》存在被伪造的可能。例如在最高法(2020)最高法民申6702号裁判文书中,青岛A贸易公司和上海B贸易公司签订煤炭买卖合同。最高法认定案件中的关键证据《货权转移证明》上的公章是伪造的,因此卖方A贸易公司没有履行交货义务,应返还货款。通过上述案例可见,仅凭《货权转移证明》存在巨大的法律风险。一方面这些纸质的文书容易伪造,另一方面只有文书,没有仓库保管人代为间接占有货物的证据,无法真正主张货权。

那么如何证明取得了货权?这需要完整的法律逻辑和技术手段相结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动产物权变动生效要件是交付(《民法典》第二百二十四条“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动产物权的公示手段是占有。货物并无“货权凭证”,其权属只能靠证据证明,要想证明合法取得货物权利,在货物交付后应有完整的证据链证明实质、持续、有效占有货物。完整的取得货权有三个重要环节

控货管理:目前市场上多用物联网、电子围栏、生物识别等新技术实现了对货物的感知、识别、定位、跟踪和监控;或通过电子货权公示牌手段加强现场管理,基本做到了对货物的有效控制和占有。但控住货并不意味着权利必然成立,控货只是控货权的基础。

登记公示:在第三方平台进行货权公示,劝退善意第三人,实现货权的排他性要求。但是登记不能对抗占有,仅是作为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手段。(2016)最高法民申1514号裁判文书中,最高法认为当事人因为进行了有效的第三方登记公示,依法取得了对涉案货物的所有权,因此登记公示是货权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证据管理:实际业务中货权总在变化,因此货权管理是动态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记录货权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行为,形成有司法效力的证据。同时证据“上链”国家级区块链,依托国家公信力、技术公信力保障存证数据的信息安全。大宗商品贸易商、金融机构在积极开展贸易业务和货权型供应链金融时,不能仅靠一纸《货权转移证明》保障自身货权安全,而是在整个过程都要进行专业的货权管理。

作者:侯泽宇

编辑:侯泽宇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专访 | 准时达万程:通过AI赋能全球供应链的新质生产力,助力企业高质量“品牌出海”
下一篇:赵慈拉:新《支付条例(修订草案)》对银行业、商业保理业会带来哪些影响?
  • 侯泽宇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白皮书 2022
    万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万联网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多位行业专家联合编撰
    <10大案例集于一本>中晟供应链、小硕科技、盈佳信联、国网英大碳资产、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宝凯道融、网商银行、六六云链、伊利、苏州新建元和融......
    <行业最新动态一览>聚焦行业热议话题,监管、票据、绿色信贷、政企银合作、仓单、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了解更多>
  • 中国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
    宋华 蔡宇江 黄贵生 许书川
    经济发展需要信心,供应链金融发展下一个十年应如何重拾信心? 《中国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提出:首先,要秉持“先产业后金融,深入产业场景、科技场景以及制度环境场景去发展供应链金融,实现数实融合、以融促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要准确把握政策方向与监管精神,要在近年大风险事件中学习提防重大风险,要找到既有贸易又合规的增长方式,基于产业集群的平台要找到资本认可的发展路径,要突破产融无法切实相向而行的屏障,要有数据资产化布局占领未来资产、要善用公共基础设施借势借力发展。白皮书将围绕上述方面,为业界同仁梳理趋势、关键经验及可借鉴标杆,帮助大家重拾信心、行稳致远。
    了解更多>
  • 数字供应链
    宋华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务部市场调控专家库专家,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日本京都大学经营管理大学院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供应链物流管理,特别是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供应链关系、供应链安全与风险管理、供应链柔性等。近年来的主要著作包括《智慧供应链金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物流成本与供应链绩效管理》《服务供应链》等。 数字化浪潮正势不可挡地向前推进,也深刻影响着供应链领域。不同的产业、企业纷纷探索应用大数据等技术改良甚至重塑产业供应链,创造高度智能化、服务化的数字供应链体系,以打破组织内和组织间的壁垒,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最大限度地提升效率;同时,通过塑造更具竞争力的运营模式,推动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创造新的效益。 本书阐述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实体经济及产业供应链有何重要影响,数字供应链在三大产业的应用中需要关注哪些关键问题,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供应链的系统框架,以实现产业供应链运营效率的提升和产业主体之间的协同,等等。书中广泛介绍了中国企业的先进实践与创新,反映了数字供应链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帮助企业系统地掌握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供应链创新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了解更多>
  • 国企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报告
    万联网
    中国当前面临需求不足、预期不稳的困境,国企必须带头稳经济、稳预期。但当前国企供应链公司在业务运作中也面临缺业务、缺人、缺风控经验等诸多挑战 为解决上述问题,由万联网发起、联合生态内有实操经验的企业家与专家,围绕地方国企践行“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于2023年4月开始编撰,历经数月最终形成《地方国企供应链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一一“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促进地方产业生态发展》(简称《国企指南》)。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