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数科:承信账户首发亮相,“B端支付宝”破解企业间结算和融资双难题

万联网 , 产互与供金智库 , 2025-04-02 , 浏览:266

第十二届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论坛

导读:3月27日,由万联网主办,深度数科、中诚信征信、高达软件、金网络、工品牛、合合信息、中晟供应链、中数智创、中仓登、中企云链等合作伙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厦门市现代供应链联合会、前海产业智库等机构鼎力支持的“2025第十二届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论坛”深圳成功召开。

论坛现场,深度数科集团承信账户负责人骆珞围绕 “开启企业支付结算新时代,构建脱核化供应链金融新生态”题,重磅推出承信账户。这一创新产品,作为企业间交易结算的全新工具,直击传统 B 端支付痛点:解决手工拾单效率低、场景适配性差和结算成本高的难题。同时,借助商业承兑汇票天然的合规优势,承信账户能够达成供应链底层资产与资金方的高效精准匹配通过,实现应收账款标准化,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深度数科集团承信账户产品负责人骆珞)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速记整理,内有删减,供业内人士参考。

骆珞: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做一个分享,这个分享大的LOGO是“承信账户”,这是我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一个词儿,给我的产品做的命名。

一、“B端支付宝”在哪里?

第一个问题,承信账户是什么?

我把这个定义给出来了,有两个核心:第一,它是企业级的一站式交易结算管理系统;第二,它要完成企业的应收账款标准化。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

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市场上的B端支付结算一直在很多场景不被认为是问题,因为交易结算体系非常完整,为什么(还)要做它?这个话题应该是从2013年开始的,第一个问题就是,“B端支付宝”在哪里?在支付宝出现在中国市场之前,中国并没有人把支付作为一个行业,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基础设施,出现在金融结算体系内。直到阿里做出了支付宝。做出支付宝的背景是什么?我有幸经历过最早的淘宝,大家有没有在最早的淘宝买过东西的?我买过,是到邮局通过邮政汇款给到卖方,卖方收到钱以后发货。那时候我是“受害者”,钱给过去了,却买到一个空白的CD。这是支付宝出现的历史背景——因为我们的交易从线下到线上,没有人解决企业收款个人支付见证交易的问题,到底是先付钱,还是先发货?于是我们有了支付宝。后来我们有了社交的概念,有了微信支付,有了聚合支付,有了各种各样的支付,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行业叫“支付行业”。

但是,我们的B端支付的工具在哪里?大家到今天很少有企业用支付宝做企业间日常结款,企业间是不是没有这些需求?不是。

现在有三个问题很严重:第一个是自动化需求。我的老东家是京东,大家日常都会用京东,大家在京东上买东西,大家有支付的感觉吗?可能那个感觉仅仅是按一下指纹,但按指纹这个动作代表了中国支付市场在B2C的跨时代推进。

但是在今天,中国绝大多数B2B平台上,我们的支付停留在2013年以前,企业通过线下的网银转账,转到卖方的账上,卖方做对账,把对应的资金和订单对应上,再安排发货。我们的“四流合一”在B2B上差得很远,我们的平台经济到今天,支付体系依然没有支撑到位,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产品适配需求。供应链非常复杂,在中国没有任何两条供应链长得完全一样,我和业内的专家都在探讨,供应链金融为什么是非常苦的行业?因为供应链长得不一样,我们每一笔结款都不一样,现在市场上主要的结款工具就是对公转账,没有能够支撑的工具与场景快速进行适配。

第三个问题是成本问题。我们在线上用第三方支付去付款的成本是多少?是千分之几的费用,这个成本能不能在B端使用?不能。因为我做过To C的生意,它的毛利动辄30%、50%甚至100%,但是B端每一单的毛利只有一点点,再用高成本的支付解决不了问题。这是中国B2B支付市场上现存的实际问题。

事实上,还有一个事情被忽略了,在我们调研的交易场景当中,有将近60%~70%的结算是以账期的形式存在,中国应收账款在不断增加,支付仅仅只解决了钱从这里到那里的问题,但是这个钱在什么时候从这里到那里,这是账期的问题。

2023年全中国商业承兑汇票的开票规模3.55万亿,电子债权凭证开立规模4万亿,这些是标准化的应收账款,它变成很单纯A在什么时候付给B多少钱,除此之外的应收账款都在大家的微信上、都在商务合同上,这些应收账款都是以非标形式存在的。从而又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应收账款作为中国金融上存量排在前三的底层债权市场,很难流到真正的资本市场当中,因为它的标准化不够。

二、承信账户的“做什么”与“怎么做”

基于这两点,深度数科做了这样一个产品——承信账户。承信账户怎么解决刚才说的这三个问题?首先是收银台功能。在座的有开具过票据的请举手,开过承兑汇票的请举手,好,非常少。我们现在开一个票据和在B2C买东西的支付有可比性吗?没有,非常麻烦。右边有三个截图,这是在临沂本地的一个B2B平台,这是它生产环境的截图,有22万家企业从它的平台上进行采购,它原来用的结算方式是线下银行转账。

而现在,企业选择通过承信账户的收银台进行付款的时候,TA的操作体现是选择商票支付这个地方,之后跳到付款页面,这个付款页面不是下单的人,是企业的财务。企业老板看到平台上的真实订单,现在要以某个时间点在未来支付一笔钱,这笔钱会以票据的形式进行支付。看到这些信息以后,在第三页收到一条短信做验证,之后点确认,这张票就已经开完了。B2B平台完成一张票据的收票,且同时完成业财账的一体化。

我们想改变企业对开票行为的认知,并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它是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上的、一个非常基础的结算工具,能够让每个企业都可以容易使用的结算工具,这是第一点。

第二是见证交易(功能)。见证交易铸就了中国的B2C电商,现在B2B平台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当我们在平台上和陌生人建立一笔订单关系后,我们如何互信、把这笔订单完成?建立双方的互信,第一笔永远是最难的。

我们是怎么做的?通过票据户和资金户的绑定,这里我要感谢中国的银行业,最近几年,中国的银行已经把资金户、监管户等账户产品做得非常好,。同时也感谢票交所的供应链票据票据,为票据能更好的解决企业用票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整合了现有银行的产品,也整合了供应链票据服务平台的能力。

买方向卖方买了一批砂石料,这批砂石料如果是100万,买方存储在承信账户打通的银行资金账户当中,变成保证金,之后开出一张票给到卖方,这个时候这张票的付款履约保证金在买方的账户上,由平台方作为见证人或者双方共同见证。当砂石料到了买方的库里面,见证方说可以了,于是这笔钱通过票据的付款路径,从买方的资金账户到卖方的资金账户。这个过程有没有第三方的资金账户来进行参与?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已经给了大家很好的票据工具,只是用的人不多,我们只是把国家做得很好的东西拿出来、用起来而已。

第三是交易路径锁定(功能)。在供应链金融中经常出现保理公司,这是我们12月份做的案例,同样是开一张票给卖方,提前把交易规则和背景给到我们。当这张票从买方到卖方一瞬间,卖方会把这张票背书给到保理公司,帮保理公司把资金实现闭环。到资金付款的时候变得很简单,买方把钱付给持票人,这个工作就结束了。

互联网金融的底层逻辑很简单,中国所有的互联网金融实际上在围绕一个事情:通过互联网创造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内形成资产,再把这个资产卖给资方,所有的互联网金融本质上就是做这个事情。

B2B和B2C平台的起点时间差不多,基本上都在二零一几年这个时间段。但是B端的故事一直没讲出来。B端的人把金融想得过于复杂,从而选择最简单的路做金融撮合,把自己的客户给到银行找到标准品卖掉,中间赚一点钱,同时给平台用户提供黏性。

B2B的平台也想走这个路径,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在B2B的场景当中没有非常大的像京东、阿里这种巨头企业能够通过自身的融资行为生成资产。B2B平台一般是垂直领域的,自己的资金有限,授信有限。于是第二步资产的形成一直没有跨过去,第三步走不到。

但是今天我们看B2B平台虽然并不能像京东和阿里这样拥有大量的自有资金形成资产,但是B2B平台本身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发生,只不过是以非标的形式存在。我通过刚才说的小需求,解决企业支付上的需求,改变企业的支付行为,让企业更愿意用票,在这个过程当中大量的应收账款转变为票据。票据是我在这个圈子见到的非标资产当中标准化程度最高的一类资产。只有四个参数,买方、卖方、金额、到期日,非常标准。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数据,是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差别,如果我们用其他数据描述应收账款很难,但是描述票据非常简单,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它的定义剥离了非标准化应收账款的权益和义务,它变成标准的一笔债权。

于是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一个资产包,发行了一个资管计划,这个资管计划以商票作为底层资产。区别于原来市场上已经出现过的票据资产包,我有1亿的资产,但是里面的承兑人有130家,一个承兑人不超过1%,行业集中度不超过5%,地区集中度不超过10%等13个维度,这些票据在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并不是一样的,有的很低,有的很高,从2%多到10%多都有。

我们通过结构化封装,完成了发行,降低了30%的企业融资成本,而且这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融资成本。未来支付这个动作把原来融资人的角色变成了资产持有人,我们手里拿的每一个资产都是经过市场验证,是资金方非常想要的资产。我就回到最开始的定位,深度数科做承信账户,首先它是一个支付管理系统,但是我们更是应收账款标准化服务商。

总体来说,企业只听得懂两句话“我能帮你把货卖出去,我能帮你把钱融回来”。帮你把货安全卖给陌生人,能帮你把钱用更低的成本融回来。

为什么我们能做这个事情?因为深度数科集团从成立到现在八年时间,一直在票据这个领域深耕,很清楚目前市场上对这类产品的需求,这是我们从服务过的23万家中小企业调研出来的需求,未来深度数科希望服务更多的企业,谢谢大家。

来源:万联网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海智在线刘海涛:以数字供应链重构制造业非标零部件企业出海新生态
下一篇:国企供应链业务与风控 “战火” 不断?3招实现协同共赢!
  • 产互与供金智库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
    万联网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是由万联网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战略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一众业内专家大咖共同编撰的,重点分享了15位业内专家对供应链服务业态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并整合了9大特色标杆案例,对供应链从业者极具指导价值。
    了解更多>
  • 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白皮书 2022
    万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万联网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多位行业专家联合编撰
    <10大案例集于一本>中晟供应链、小硕科技、盈佳信联、国网英大碳资产、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宝凯道融、网商银行、六六云链、伊利、苏州新建元和融......
    <行业最新动态一览>聚焦行业热议话题,监管、票据、绿色信贷、政企银合作、仓单、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了解更多>
  • 中国物联网+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20)
    蔡宇江
    国内首份以物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行业报告。将于2020年9月17日《第六届中国物流金融创新高峰论坛》重磅发布。
    2012年上海钢贸事件、2014年青岛港事件后,国内的大宗商品仓储融资进入一个低谷的状态,银行谈“钢”色变,全线退出这一市场。时过境迁,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存货融资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有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法律和行业规范也逐步完善,面对巨大的市场刚需,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科技型企业联合前瞻性的银行又开始创新并开展存货融资业务,整个业内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继应收账款票据化之后,仓单数字化、生态化又成为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另一大趋势。
    顺应趋势,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联合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携手对当前国内的物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实践情况、标杆案例等进行梳理,率先在业内推出本白皮书,希望为业内同仁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参考,推动行业健康、加速发展。 在此特别感谢上海大学储雪俭教授、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张春艳女士的专业指导。同时,对为本白皮书提供案例的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篇幅有限,本白皮书无法为大家呈现业内所有的案例、经验、方法!万联网将继续秉承助力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持续为中国供应链金融提供多元化的智慧服务,为构建共生、共享、共赢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不懈努力!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
    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
    2020年9月11日
    了解更多>
  • 供应链金融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宋华教授经典作品——《供应链金融》全新修订!《供应链金融》曾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物华图书奖一等奖荣誉,目前该书经典再版,已登陆各大电商平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内人士不容错过的精品读物!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