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上大湾区 | 宝供物流:供应链生态构建者

刘海林 , 央视网 , 2025-05-15 , 浏览:333

1994年,在中国“物流”概念还未广泛普及、相关业务尚处于萌芽阶段之时,刘武创立了宝供储运有限公司,开始涉足现代物流相关业务。1999年,宝供储运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宝供物流”),成为国内首家以“物流”注册的企业集团。

如今,宝供物流在全国130多个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兴建25个大型现代化物流基地,仓储面积超200万平方米,形成了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集现代物流设施投资、供应链金融、电子商务、商品购销、国际货代、大数据服务等供应链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集团,服务众多世界500强及国内大型制造企业。

“未来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较量,唯有共建生态,才能让产业链条真正‘活’起来。”宝供物流董事长刘武在接受央视网专访时表示。

“链”接生态:从孤岛到协同,释放产业链潜能

1994年,广东宝供储运有限公司成立。当时,国内物流行业还处于传统的储运模式,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刘武意识到,要想在这个行业立足,必须有创新的思维和模式。

恰逢此时,国外某大型消费日用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需要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刘武抓住这个机遇,与该公司展开合作。为满足业务需求,宝供物流推出“门到门”一体化物流服务,打破传统物流分块经营、多头负责的模式,显著提升了物流效率,降低了成本。

“当时,我们提出‘门到门’服务,就是要把货物从客户的仓库直接送到客户指定的地点,中间不需要客户再操心。这个理念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很多人都不理解,但我们坚持了下来。”刘武回忆道。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不少产业供应链曾长期陷入“高成本、低效率”的困局。刘武直言:“一件衬衫出厂价两三百元,到消费者手中却要上千元;啤酒厂近在咫尺,喝到的却是半年前生产的——核心问题在于供应链各环节的割裂。”为打破这一僵局,宝供物流选择“做难而正确的事”——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解决物流的现代化问题。

2002年,宝供物流提出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的创新概念。这一理念以物流为核心驱动力,向供应链的上下游环节深度延伸,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为客户构建一个集高效性、便捷性与韧性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链条。刘武表示:“供应链不是零和博弈,而是生态共赢。唯有打破企业‘墙内思维’,才能释放产业链的潜能。”

如今,宝供物流已与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合作,在汽车、快消、化工等领域形成六大行业解决方案,其全国25个物流基地、130个分支机构构成的网络,正成为串联产业链的“超级节点”。

“链”动数智:从信息化到AI,重塑供应链内核 

“数字化不是某个环节的优化,而是全链路的重构。”刘武说道。早在1996年,宝供物流便引入信息管理系统。如今,其数字化架构已覆盖流程、数据、应用三大层面,形成“物流网络+精细化运营+算法”的效能“铁三角”。

在仓储端,宝供物流的智能WMS系统实现入库、分拣、发货全流程自动化,仓储效率提升40%;在运输端,ITMS系统通过智能配载算法,将车辆空驶率降低18%;“供应链控制塔”作为数字中枢,实时整合生产端到消费端数据,实现库存、路由、履约的智能决策。例如,某快消品客户应用“多仓融合”方案后,仓储面积减少30%,库存周转天数下降25%。

刘武将数字化转型分为三阶段:业务流程线上化、场景功能数字化、生态协同智能化。如今,宝供物流的“供应链控制塔”集成物联网、AI和大数据,实时监控全国资源,预警准确率达90%。其AI团队开发的路线优化模型,每年节省运输成本超千万。

值得一提的是,宝供物流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计算机AI视觉技术的应用,通过仓储监控、库存管理、形状识别、行为识别和表单电子化等多种场景,能进一步提升物流自动化的效率和准确性。

“链”向绿洲:从减排到循环,锻造可持续竞争力 

“物流环节的碳排放占供应链总量近40%,绿色化不仅是责任,更是未来竞争的砝码。”作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绿色物流分会首任会长,刘武深知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绿色低碳不是选择题,而是供应链竞争的必答题。”刘武介绍,宝供物流在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上多管齐下:围绕供应链深度整合,压缩精简物流环节以降本增效;在配送搬运环节大量投入电动配送车、电动叉车及氢能源设备;仓库照明全面采用LED节能灯且从规划设计起就安装太阳能板节能减排;用可多次重复使用的布料魔术带替代仓库中常用的缠绕膜。

2023年,宝供物流供应链产业园在广州投用,这座智慧化、数字化的绿色园区,成为公司绿色发展的新标杆。“未来十年是‘效能十年’,绿色与数智的融合,将有助于中国供应链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先机。”刘武说。

从储运站到供应链生态构建者,宝供物流发展的三十年,是中国产业链从粗放到精细、从孤立到协同的缩影。站在新起点,宝供物流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链”式图景,将以产业生态的“连接器”之姿,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来源:央视网 记者 刘海林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刘海林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深耕“建发系”近30载,郑永达转战厦门国贸控股集团任“掌舵人”!
下一篇:万亿央企紧急声明!中核集团公告:有不法分子伪造公司合同专用章大量采购钢材,诱骗供应商未收款先供货,这些都是假冒的→
  • 央视网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
    万联网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是由万联网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战略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一众业内专家大咖共同编撰的,重点分享了15位业内专家对供应链服务业态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并整合了9大特色标杆案例,对供应链从业者极具指导价值。
    了解更多>
  • 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白皮书 2022
    万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万联网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多位行业专家联合编撰
    <10大案例集于一本>中晟供应链、小硕科技、盈佳信联、国网英大碳资产、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宝凯道融、网商银行、六六云链、伊利、苏州新建元和融......
    <行业最新动态一览>聚焦行业热议话题,监管、票据、绿色信贷、政企银合作、仓单、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了解更多>
  • 中国物联网+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20)
    蔡宇江
    国内首份以物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行业报告。将于2020年9月17日《第六届中国物流金融创新高峰论坛》重磅发布。
    2012年上海钢贸事件、2014年青岛港事件后,国内的大宗商品仓储融资进入一个低谷的状态,银行谈“钢”色变,全线退出这一市场。时过境迁,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存货融资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有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法律和行业规范也逐步完善,面对巨大的市场刚需,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科技型企业联合前瞻性的银行又开始创新并开展存货融资业务,整个业内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继应收账款票据化之后,仓单数字化、生态化又成为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另一大趋势。
    顺应趋势,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联合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携手对当前国内的物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实践情况、标杆案例等进行梳理,率先在业内推出本白皮书,希望为业内同仁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参考,推动行业健康、加速发展。 在此特别感谢上海大学储雪俭教授、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张春艳女士的专业指导。同时,对为本白皮书提供案例的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篇幅有限,本白皮书无法为大家呈现业内所有的案例、经验、方法!万联网将继续秉承助力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持续为中国供应链金融提供多元化的智慧服务,为构建共生、共享、共赢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不懈努力!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
    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
    2020年9月11日
    了解更多>
  • 供应链金融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宋华教授经典作品——《供应链金融》全新修订!《供应链金融》曾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物华图书奖一等奖荣誉,目前该书经典再版,已登陆各大电商平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内人士不容错过的精品读物!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