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商学院宋华:产业需要的不是借贷,供应链金融的内核,应在于产业链上下游交易所产生的信用传递
供应链金融行业,如今正经历着大变样。
在新质生产力语境下,从服务中小企业的融资补位,到引导绿色转型的激励机制,再到支持企业全球布局适配等等,供应链金融正在从金融工具向产业协同的角色演变。
作为国家多项供应链政策的参与者与产业金融架构的资深研究者,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吴玉章讲席教授宋华,见证并推动了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近日他在接受《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专访时,他系统性地解析了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数字技术的相关意义,以及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供应链发展趋势。
近十年间,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经历了从政策推动、市场追捧、再到逐步形成规范的周期。早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第80号文件将其纳入发展战略;到了2020年,人民银行以及金融监管总局等文件相继出台,标志着该领域进入了整肃规范阶段。
宋华指出,在之前一段时间里,部分企业偏离了供应链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本来是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结果某些大企业反而通过延长账期、虚构贸易制造融资套利。而随着2024年新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实施,也让供应链金融回归了优化产业现金流的本质。
01从借贷工具到产业协同
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国际贸易壁垒上升、国内企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已从“融资补位”升级为“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已经不仅是效率与利润的提升,更是要构建抗压能力强、协调性高的产业体系。这需要大、中、小企业在资金、订单与信息等维度形成高频、高效的深度协同。因此,供应链金融应回归其根本定位:不仅仅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而是通过一整套金融工具和制度设计,实现整个产业链资金流的顺畅、高效与可持续运转。
宋华将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机制概括为:创造信用、传递信用与释放信用。他指出,供应链金融的真正内核,不在于传统意义上的借贷行为,而在于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交易活动所能生成、承载并扩散的信用。这一机制依赖于企业间真实且高质量的商业往来,以业务数据为基础,形成可信的信息链条,进而穿透传递至科技服务方与金融机构,最终实现对产业链中关键环节资金的精准“滴灌”。
因此,供应链金融必须扎根于两个基础生态之上:产业生态与数字生态。产业生态指的是稳定、高度关联的产业集群与上下游网络,而数字生态则是各类业务数据的系统性采集与整合能力。脱离这两者,供应链金融就容易沦为套利工具。
他以山东聊城冠县的交通护栏产业集群为例,阐述了一个供应链金融成功嵌入实体经济的典型场景。冠县作为全国70%的交通护栏生产地,原本产业集群内部竞争激烈、信息割裂、融资困难。在地方政府引入科技公司推动“厂边库”数字化改造后,企业的进销存系统被全面数字化,形成了一个低成本、高透明度的虚拟联合库存体系。这一系统不仅大幅提升了库存管理效率,还为地方政府搭建了“智慧大脑”,使其能够实时监控原材料采购、产出效率与税收情况。
在这样的数据基础上,政府组织企业开展集采与物流调度,并进一步整合电商平台,形成多功能的产业协同。最关键的是,金融机构得以进入,为企业提供基于仓单质押与存货信用的融资服务。“以前银行根本不敢做存货贷,因为不知道库里到底有没有货、货品价值如何,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金融机构从‘不敢贷’到‘敢贷、能贷’,实质上是供应链金融重构信用体系的结果”宋华说。
02数字化赋能三链合一
在分析数字化为何对供应链金融至关重要时,宋华指出,2020年人民银行发布的第226号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政策首次系统性提出供应链金融应突破传统“主体信用”的单一逻辑,转向“主体信用+交易信用+数字信用”的三位一体系统,为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融合奠定了制度基础。他提出“可信交易链、可信资产链、可信行为链”作为数字化金融的判断基准,分别是:上下游之间的交易活动真实性与可验证性;企业资产的权属和经营状态也真实可信;企业各方行为的合规性与角色匹配性。这一框架为当前混乱多变的产业金融生态提供了信任机制。
为应对传统金融“不敢贷”“不会贷”的问题,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开始与科技公司合作,搭建基于IoT(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平台。以华润雪花为例,在ERP系统与物流系统打通的基础上,通过区块链手段确保数据真实、不可篡改,从而使金融机构可以对夫妻店式的小型经销商实施精准融资。这种模式帮助大企业完成上下游协同,也有效解决了中小商户融资难题。
在大宗商品领域,问题更为复杂。货权与物权的分离,以及仓储系统信息化水平低下,是造成信任崩塌的关键因素。对此,“66云链”提供了一种垂直整合式解决方案。该平台结合线上区块链与线下数字化改造,将原油、液化等高风险大宗产品的全流程管理——从地下管道到油罐存储、从船运调度到仓单质押——全部纳入统一的数字轨道中。平台不仅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掌控液位、压力、温度等参数,还通过区块链将合同、订单、运输、检测、交货等节点信息逐一上链,形成一整套可回溯、可清算、可结算的“数据链单”。宋华认为,这种全链条可信数据系统,让金融机构“看得见、控得住、算得清”,是供应链金融进入大宗领域的根本前提。
他坦言,中国很多传统行业企业的信息化仍位于初级阶段,这意味着要真正实现上述“可信三链”,必须同时投入线上技术和线下基础设施建设。宋华将数字化的意义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真正可验证、可追溯的产业信用体系;二是服务于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资金与资源流向真实有效的产业节点。
03低碳供应链的绿色实践
随着“双碳”战略的逐步推进,绿色转型已成为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在这一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正在经历从传统资金服务模式向可持续金融路径的深刻演进。低碳化不再仅是环保议题,更成为重构产业链价值结构的核心动力。
供应链金融作为产业流通中的关键支点,在绿色转型中的潜力日益显现。然而现实问题是:如何让金融机构真正识别和支持那些具有绿色行为的企业。
绿色金融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宋华指出,金融机构难以判断一个企业是否真正绿色,不仅因为其环保行为本身难以量化,更因为相关信息多处于企业自报、缺乏权威认证的状态。因此,建立可信的碳行为数据体系,成为绿色供应链金融的突破口。
国网英大的案例就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基于国家电网已有的数字化采购平台,开发碳履约和碳披露相关维度的数据采集与评估模块,从而建立了供应商的“碳账户”体系。每一家供应商的绿色行为。从使用清洁原料到采购绿电,都被转化为可度量的信用积分,并通过平台向金融机构披露。这一系统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据此开展差异化授信。这种基于“数据可溯源”的绿色金融模式实现了绿色价值在供应链中的传导。上游企业为了获得金融激励和采购优势,在原材料选择、生产过程管理等方面提升环保标准,从而在产业链层面形成良性循环。
真正实现这一转型,技术体系必须具备“四层支撑”:
第一是感知层,包括物联网在内的底层数据采集设备,用以识别资产状态与交易场景;
第二是计算和数据层,通过大数据与AI分析实现信用与风险评估;
第三是流程层,主要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交易与信用记录的不可篡改与全流程可追溯;
第四则是基础设施层,包括电子仓单、电子运单、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等国家级数字化标准体系。
他特别强调,数字基础设施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一环。传统纸质单据极易被篡改,成为供应链金融爆雷的重灾区,而数字化票据体系则通过标准化与系统化手段,极大提升了信息透明度与交易可信度。
04供应链金融的全球跃迁
在谈及中国企业出海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能力构建时,宋华说,当前中国企业正面临从“产品出海”向“产业链出海”的全面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挑战,不仅仅是技术迁移或市场开拓,更在于如何建立和管理一套具有高质量协同关系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企业出海已不再是简单的海外设厂,而是包括原有供应商体系的输出、新供应商网络的培育以及本地金融体系的适应。这一过程中,企业往往面临三重挑战:产业链的系统性迁移、异地协同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国家金融制度差异带来的适配难题。
为应对这一挑战,宋华提出了“供应链微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企业在全球布局中需将自身能力拆解形成模块,然后结合本地资源进行灵活配置与分布式运营。他特别提到海智在线的案例,作为服务非标产品的B2B数字平台,海智在线通过匹配图纸设计、制造工艺与分布在全球的中小型供应商,构建起“即时拼装”的柔性供应网络。这种模式使得无法大规模出海的小微企业也能间接参与全球价值链,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适应力与韧性。
在宋华看来,全球供应链结构正发生根本性变革:从传统的“集中、稳定型供应链”向“分布式、动态协同网络”转变。他提出,未来的供应链将是“即需型、分布式协同”的系统:合作关系不再以长期稳定为核心,而是根据地缘环境、市场需求、政策限制等因素快速重组,呈现出去中心化、自主化特征。
这一新趋势要求企业具备更强的灵活性、数据整合能力与分布式管理能力。宋华最后总结说:“过去我们谈全球供应链,是谈地球村逻辑;未来谈供应链,可能是谈‘小村落逻辑’。弹性供应链的兴起,背后必须依托于强大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最后,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这样一段话,也想送给屏幕前的你:
如果你觉得祖国不好,那你就去建设它;如果你觉得政府不好,你就去考公务员,去做官;如果你觉得人民没素质,那就从你开始,做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如果你觉得同胞愚昧无知,那就从你开始学习,并用知识改变身边的人,而不是一昧的谩骂、抱怨、逃离~
来源:公众号《哈佛商业评论 财经出品》,作者是李湛,原文标题——"人大商学院宋华:以数赋信,塑造供应链金融新范式"
当前,不少金控类集团、资本投资类的拥有资金优势的企业或者产业基金,都面临棘手的发展难题,没法找到好的资产、没有差异化的竞争力,都想扎进产业里面,但苦于不懂如何切入并逐步深耕。而产投类、城投类、实业类、商贸物流类的国企供应链公司,都希望用好资金优势,但又不愿再以传统的、粗放的垫资模式去做业务,而是转而探索更安全、更有竞争优势但更难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所以,为助力企业找到“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的正确发展路径,获取新增长,2025年6月26-27日,万联网计划在南京或杭州举办《数字化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高级研修课》,特别邀请知名商学院教授、国办84号供应链创新新政参与制定者【宋教授】坐镇授课。
他将结合近20个数字供应链及产融结合的真实企业案例,包括:厦门象屿、华能智链、国网物资、新希望集团、中粮金科、伊利、华西集采、宏伟供应链等企业案例,带你学习用好“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来服务本地区主流(特色)产业,并掌握转型发展的进阶路径,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获取新增长。
欢迎各大央国企、行业龙头、供应链公司、产业互联网平台、科技服务商、物流仓储服务企业、金融机构等企业领导,组织团队到场学习,还能拓展业务合作机会。
报名咨询:李老师19168536275
除了上述培训外,万联网还联袂业内多位知名专家打造的《煤炭供应链业务实操课》、《国企供应链业务高质量新增长专题研修班》、《十不准下国企供应链合规整改、风控强化与高质量发展实操课》等,曾吸引了1000多家央企、地方国企、上市公司的1500多位高层报名,并收获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部分参加过课程的企业如下:
中国兵工物资集团、中国航油集团、中国石油、苏美达、浙商中拓、华能电商、陕西交控、山西焦煤集团、包头正信集团、内蒙古交通集团、河南自然资源投资、新疆商贸物流、湖北商贸、湖北交投、湖北联投、甘肃建投、山东钢铁、延长石油、厦门信达、厦门海峡、厦门港口、圣圆能源集团、淮北矿业集团、武汉金控、内蒙古通盛资本、北部湾投资集团、广西广投、广西北投、广西交通物资、广西供应链服务集团、广州轻出集团、陕西公路集团、陕西文投、淮安水利物资、山西天地王坡、贵州铁投、河南投资集团、前海产业发展集团、山东民生资源集团、深圳港口、新星丝路通、廊坊建设、北京首发、北京京粮、兴港集团、湖北长捷、湖北宏泰、四川路桥建设集团、四川产业振兴基金投资集团、四川联程资产、蜀道智联科技产业发展、瓯江口产业集团、河南煤炭储配交易中心、廊坊国投、广州发展能源物流、安徽白帝集团、湖南建投、江西江冷、河南中豫、大河国际、交远物流、连云港投资、山东海洋投资、鹤壁绿康、国创鹤壁、苏海集团、西安政道桥建设、安琪酵母、五粮液、泸州老窖、通汇资本、中油物流、中储智运、江苏沿海开发集团、安吉物流、佛燃能源、江西江投资本、黑龙江睿资产经营、江西蓝投、丰城金控、许昌金控、许昌投资、金航商业保理、鲁担产融、卓尔智联、中企云链、辽宁成大股份、九江银行、富民银行、渤海银行、山西银行、天津智能交通运行监测中心...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李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