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布《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0年)》 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 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中国金融新闻网 , 张宏斌 , 2021-09-16 , 浏览:40954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0年)》(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20年,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普惠小微贷款规模快速增长,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信用贷款占比较快提升,综合融资成本继续下降,数字技术运用不断深化。


普惠小微贷款实现“量增、价降、面扩”


普惠小微贷款包括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报告》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5.1万亿元,同比增长30.3%,增速比上年末高7.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52万亿元,同比多增1.43万亿元;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228万户,同比增长19.4%,全年增加530万户;2020年新发放贷款金额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5.15%,同比下降0.81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较高,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福建五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占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的近50%,河南、四川、安徽等省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也相对较高。


上述数据表明,普惠小微贷款无论是增量,还是增速,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较大幅度下降,实现了“量增、价降、面扩”的目标;也需要看到的是,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地区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占比较高,这也说明,这些地区的小微经济较为发达,普惠小微贷款的供给也较为充分。


与此同时,《报告》显示,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例较快增加。截至2020年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中信用贷款占20.1%,比上年末高6.6个百分点。部分中西部省份信用贷款占比较高,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占比最高的五个地区为天津、新疆、西藏、重庆、云南。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小微企业互联网流动资金贷款余额4756亿元。《报告》指出,小微企业互联网贷款业务持续创新发展。金融机构加强互联网贷款产品和服务创新,依托互联网渠道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创新完善线上信用贷款、线上供应链金融等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面向首贷户推出专项融资产品和服务,并针对疫情期间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等需求升级完善相关线上服务。同时,金融机构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场景,更加主动贴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并探索打造线上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一站式满足小微企业各类金融服务需求。


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运用破解融资难题


《报告》指出,2020年,人民银行全力支持稳企业、保就业,着力解决小微企业面临的现金流紧张、融资困难等问题,为小微企业稳定和恢复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设立30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并追加5000亿元复工复产和1万亿元的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为防疫保供重点领域和受疫情冲击较大行业提供支持,其中小微企业得到了重点支持;创设并推动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有效落地实施。2020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对7.3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3.9万亿元;开展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督促商业银行改进对小微企业的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发挥“几家抬”合力,加强政策联动和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报告》针对各地区、各机构持续因地制宜破除小微企业融资障碍,全力稳企业保就业的创新做法给予了肯定。北京市深入开展“访企业问需求——零信贷企业银企对接活动”,并依托“北京市银企对接系统”等系统和平台,引导银行主动对接企业,提高了银行走访效率和精准度,实现了政府资源、银行资源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双向赋能供需主体创新拓宽融资渠道


针对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报告》显示,小微金融债发行量持续增加,发行利率呈下降趋势;新三板市场发行融资的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融资额较快上涨;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融资的小微企业家数明显增加;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中,担保人为小微企业的登记笔数增长迅速;小微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获得融资的金额快速增长。


《报告》指出,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积极推动小微金融债发行管理工作,全方位促进小微金融服务提质增效。2020年,为落实国务院部署,共同优化审核流程,提高审核效率,支持商业银行拓宽小微信贷资金来源渠道,指导各发行主体规范内部管理,有效运用募集资金,全年共有40家商业银行发行小微金融债合计3733亿元,比2019年增长1685亿元;加权平均利率为 2.86%,较2019年降低0.66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2020年,通过新三板市场发行融资的小微企业294家,同比下降3%;融资金额101亿元,同比增长44.1%。截至2020年末,通过新三板市场发行融资的小微企业共3669家,累计融资额1416.9亿元;通过新三板市场发行融资的涉农企业共312家,累计融资额238.1亿元。2020年,全面深化新三板改革各项举措落地实施。通过推出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并设立精选层、优化定向发行、实施连续竞价交易、降低投资者门槛、引入公募基金、实施转板上市等改革举措,有效激发了新三板市场活力,市场流动性得到改善。


与此同时,2020年,通过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融资的小微企业5836家,同比增长57.5%;融资金额2884亿元,同比增长24.7%。截至2020年末,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融资的小微企业共3.47万家,累计融资额1.42万亿元。


针对融资渠道及方式的创新,《报告》特别提出了小微企业动产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中担保人为小微企业的登记笔数为624.1万笔,同比增长79.62%。征信中心积极推动扩大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四类动产抵押登记试点范围至重庆、广州市,完成登记系统统一登记功能改造,做好承接全国动产与权利担保统一登记服务的系统准备,促进小微企业使用动产获得融资。


2020年,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促成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1.2万亿元,同比增长45.6%。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结合银行快速获客需求,支持其精准推送或公开发布融资产品,破解线下融资信息不对称难题;结合银行线上贸易背景审核和风险防控需求,通过原始贸易数据的直接传输、便捷查询登记信息、回款账户的线上锁定等功能,解决银行最为关切的确权难、风控难等痛点;依托平台实现线上授信、线上审核放贷的一站式融资,提高信贷审核效率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


打通数据壁垒提升融资质效


二代征信系统调整了信息展示规则、拓展了信息主体的展示范围,收录的企业及其他组织数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时,无论是市场化征信机构,还是地方征信平台,均在致力于打通数据壁垒,为小微企业提升融资质效。


《报告》显示,市场化征信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成效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末,人民银行备案企业征信机构131家。市场化征信机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从政府部门、公用事业单位、互联网公司、各类协会、上下游供应商等各类渠道和途径,采集小微企业的非信贷替代数据,开发企业信用报告、信用画像、信用评分、反欺诈等产品,实现征信服务向尚未与银行等放贷机构发生借贷关系的小微企业延伸,有效帮助中小微企业获得融资。人民银行建立的“7家征信机构小微企业服务成效监测数据”显示,截至 2020年末,7家机构累计帮助234.55万户小微企业获得融资1.41万亿元,获贷率20%;其中,信用贷款5914.72亿元,占比42.03%;平均贷款利率6.99%,贷款不良率1.16%。


同时,地方征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质增效。《报告》指出,人民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经营在地方、融资在地方、信息在地方的特点,指导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因地制宜建设省级或地市地方征信平台,将分散在地方政府部门的工商、税务、进出口、社保、公积金等涉企数据进行归集应用,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支持,解决地方政府掌握的小微企业信息向金融机构开放这一难题,实现小微企业数据的有序流动和应用。截至2020年末,全国已建成各类型省级征信平台6家、地市级平台30多家。


最后,《报告》在针对未来的政策建议中指出,完善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服务体系,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不断完善多层次直接融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早投小的作用,稳妥降低小微企业挂牌融资门槛,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开展直接融资;持续探索投资与信贷、保险等的有机联动,助力小微企业更好跨越生长周期的不同阶段,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变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价值评价方式,以投资眼光综合研判企业价值;不断完善专精特新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评估体系、交易体系及质押登记系统,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在企业融资中的增信作用。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中国金融新闻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需求持续增长!《2021年8月中国通用仓储市场动态报告》发布
下一篇: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贸易金融行业发展报告(2020-2021)》
  • 张宏斌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
    宋华 蔡宇江 黄贵生 许书川
    经济发展需要信心,供应链金融发展下一个十年应如何重拾信心? 《中国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提出:首先,要秉持“先产业后金融,深入产业场景、科技场景以及制度环境场景去发展供应链金融,实现数实融合、以融促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要准确把握政策方向与监管精神,要在近年大风险事件中学习提防重大风险,要找到既有贸易又合规的增长方式,基于产业集群的平台要找到资本认可的发展路径,要突破产融无法切实相向而行的屏障,要有数据资产化布局占领未来资产、要善用公共基础设施借势借力发展。白皮书将围绕上述方面,为业界同仁梳理趋势、关键经验及可借鉴标杆,帮助大家重拾信心、行稳致远。
    了解更多>
  • 数字供应链
    宋华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务部市场调控专家库专家,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日本京都大学经营管理大学院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供应链物流管理,特别是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供应链关系、供应链安全与风险管理、供应链柔性等。近年来的主要著作包括《智慧供应链金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物流成本与供应链绩效管理》《服务供应链》等。 数字化浪潮正势不可挡地向前推进,也深刻影响着供应链领域。不同的产业、企业纷纷探索应用大数据等技术改良甚至重塑产业供应链,创造高度智能化、服务化的数字供应链体系,以打破组织内和组织间的壁垒,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最大限度地提升效率;同时,通过塑造更具竞争力的运营模式,推动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创造新的效益。 本书阐述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实体经济及产业供应链有何重要影响,数字供应链在三大产业的应用中需要关注哪些关键问题,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供应链的系统框架,以实现产业供应链运营效率的提升和产业主体之间的协同,等等。书中广泛介绍了中国企业的先进实践与创新,反映了数字供应链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帮助企业系统地掌握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供应链创新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了解更多>
  • 国企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报告
    万联网
    中国当前面临需求不足、预期不稳的困境,国企必须带头稳经济、稳预期。但当前国企供应链公司在业务运作中也面临缺业务、缺人、缺风控经验等诸多挑战 为解决上述问题,由万联网发起、联合生态内有实操经验的企业家与专家,围绕地方国企践行“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于2023年4月开始编撰,历经数月最终形成《地方国企供应链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一一“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促进地方产业生态发展》(简称《国企指南》)。
    了解更多>
  • 中国数字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与领先实践(2023)
    梁超杰,许书川
    中国数字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与领先实践(2023)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