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变相融资性贸易!华仁药业一年亏掉上市13年所有利润:无视合作方“伪国企”身份预警,垫资14亿欠款难收回

万联网 , 毛莉 , 2025-05-01 , 浏览:104

摘要:华仁药业披露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营收13.53亿元,同比减少17.30%,归母净利润亏损13.68亿元,同比锐减827.67%。巨额亏损主要因全资子公司青岛华仁对国药药材的应收账款全额计提减值损失13.53亿元。自2020年起,双方开展医药原料贸易业务,但国药药材被曝“伪国企”身份,存在伪造公章等违法行为。尽管国药集团多次提醒,华仁药业仍继续交易。目前,国药药材深陷债务危机,华仁药业未选择起诉,仍在协商欠款事项。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国药药材贸易模式中,青岛华仁医药改用“净额法”确认收入,即将采购与销售差额计入营收,同时将代垫款项计入其他应收款。这一操作模式被市场质疑为变相融资性贸易,本质上是在为国药药材提供资金支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贸易往来。

近日,华仁药业(300110.SZ)披露的2024年年报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年报显示,该公司实现营收13.53亿元,同比减少17.30%;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3.68亿元,同比锐减827.67%;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3.78亿元,同比减少927.24%。

值得一提的是,回溯华仁药业历史业绩,自2010年上市以来,华仁药业累计净利润12.1亿元;国药药材的13.478亿元欠款无法追回,华仁药业上市以来的净利润或将全部亏掉。

而巨额亏损致使华仁药业资产状况急剧恶化。数据显示,2024年,华仁药业资产总额从51.66亿元骤降至34.28亿元,同比缩水33.64%;归属于股东的净资产更是近乎腰斩,由26.94亿元降至13亿元,同比减少51.72%。

频繁预警后仍有大额交易?

华仁药业创建于1998年5月,是一家集产、学、研为一体的,以非PVC软袋输液、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为主的国有控股医药健康产业集团,也是山东省应急储备定点输液生产企业。公司持续深耕于精麻科、呼吸科、肾科领域,业已成为一家以基础输液、大容量制剂、原料药及相关制剂为主线,以医疗器械、医用包材、大健康产品等多板块全面协同,产销研一体化发展的国有控股医药健康产业集团。药品剂型涵盖大容量注射剂、水针剂、片剂、胶囊剂、散剂、颗粒剂等。

2024年年报显示,华仁药业净利润亏损主要是全资子公司青岛华仁医药(下称“青岛华仁”)对国药药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药药材”)的应收账款全额计提减值损失。财报披露,华仁药业2024年信用减值损失为13.53亿元。

据万联网了解,华仁药业与国药药材的合作正式开始于2020年。华仁药业表示,由于公司在医药流通经营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所以希望利用自身深耕医药行业的基础积极拓宽医药贸易业务板块;基于布局医药健康全产业链的战略背景,自2020年起,华仁药业通过子公司青岛华仁开始增加医药原料贸易业务,主要客户就是国药药材。

国药药材按照订单式合同向青岛医药提出采购需求,青岛医药按照合同规定的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等标准,寻找合适的供应商进行采购,经验收货物无误后,采购业务完成;销售时青岛医药将货物转让给客户国药药材,客户出具数量、质量均无误并接收货物的确认函,后续客户按约定的账期电汇付款。“按照营业收入的金额与其对应的销项税额合计数确认为应收账款,采购额(不含税)与其对应的销项税额确认为其他应收款-代垫款项。”华仁药业表示。简单来讲,就是双方采用“订单式采购-代垫资金-分批结算”模式,即青岛华仁按国药药材需求采购货物,验收后转售并形成应收账款。

年报数据显示,华仁药业2020年末代垫款项金额为2.59亿元,而到了2021年年末,这个金额已经飙升到了14.0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国药药材的“伪国企”身份其实早有端倪。国药药材虽被国药集团下属中国中药有限公司持股25%,但国药集团自2020年起多次发布声明称,国药药材非其实际控制企业,未授权其使用“国药集团”名义开展业务,国药药材存在伪造公章、虚构股东大会决议等违法行为。

自2020年7月起,中国医药集团以及中国中药有限公司(简称“国药中药”)就曾频繁在官方网站发布声明表示未授权国药药材以“中国医药集团”“国药集团”的名义进行任何形式的宣传、投资或合作,并提醒合作方审核资质信用和履约能力。

2020年11月份,中国医药集团以及国药药材的直接股东国药中药再次先后发布声明并指出国药药材存在违规使用国药集团商标的行为,并责令国药药材禁止以“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等名义进行任何形式的宣传、投资或合作。

如此直白严厉措辞的声明发出“预警”,但华仁药业不仅没有因此暂停合作,反而2021年的合作金额大幅提高,2022年的交易金额又在2021年的基础上再次增加1000万元,并直到2023年才最终终止合作。

2024年5月7日,华仁药业在回复深交所的问询函中称,2023年上半年,青岛华仁不再与国药药材开展业务;截至2023年底,上述业务营收账款为14.1亿元,其中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6.88亿元,1-2年的应收账款7.22亿元,该笔欠款已累计计提减值损失7049.21万元。

令人不解的是,在6.88亿元账款尚未收回的情况下,青岛华仁医药仍继续为国药药材垫付7.22亿元。对此,华仁药业方面称,2024年1月31日,青岛医药与国药药材根据达成的共识进一步签署《还款协议》,经双方协商后,原则上用3年时间清偿完毕,并要求国药药材提供增信措施,签署《增信措施承诺函》。

在双方的贸易模式中,青岛华仁医药改用“净额法”确认收入,即将采购与销售差额计入营收,同时将代垫款项计入其他应收款。这一操作模式被市场质疑为变相融资性贸易,本质上是在为国药药材提供资金支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贸易往来。

2022年9月22日,深圳证监局就此向华仁药业下发监管函,直指其收入确认方式存在问题。

国药药材已成“老赖”,14亿欠款难收回

梳理中国医药集团的多份声明可以发现,国药药材一直试图打着中国医药集团下属企业的名义对外开展合作,而国药中药多次声明表示自2016年11月起,国药集团通过国药中药在药材股份的持股比例仅为25%,既非控股股东、也非实际控制人。

此外,国药中药还指出,国药药材还存在虚构股东大会会议,伪造股东大会决议、伪造国药中药董事签字、伪造变造公司章程等违法行为,国药集团、国药中药已依法提起诉讼并获法院支持,对其伪造印章等涉嫌犯罪行为,已向公安机关依法报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年报披露后,华仁药业高达14.09亿元的应收款项也引起了深交所的注意。深交所在2024年5月份发出的问询函中要求华仁药业说明上述款项是否存在逾期无法收回的情形,并说明相关款项的可收回性、坏账准备计提的充分性及已采取的应对措施。

“国药药材近年流动资金周转存在一定压力,无法在结束业务合作后一次性还清款项,青岛医药与国药药材就还款计划进行讨论,双方于2023年10月12日签署了《业务合作框架协议书》,国药药材同意梳理公司及子公司范围内可供抵押、质押、担保的应收账款、股权、房产、土地、生物性资产、在建工程、机器设备等财产向青岛医药提供相应业务款项偿还的增信措施。”华仁药业在对深交所的回函中表示,2024年1月31日,青岛医药与国药药材根据达成的共识进一步签署《还款协议》,经双方协商后原则上用3年时间清偿完毕,并要求国药药材提供增信措施,签署《增信措施承诺函》。

市场分析认为,虽然签署了多项协议,但是对于华仁药业而言,想要收回欠款已经几无可能。

内控合规方面存在巨大漏洞

企查查数据显示,国药药材早已深陷债务泥潭,不仅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股权也全部被冻结,票据持续逾期。据媒体报道,国药药材官网披露的办公场所已经是人去楼空。

截至4月26日,国药药材涉案多达153起,其中97.27%为被告方,涉案金额累计高达22.97亿元;企业终本案件执行标的总金额15亿元,未履行总金额14.72亿元。

面对如此糟糕的债务状况,华仁药业却并未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权。4月23日,华仁药业公告显示,其作为起诉方涉及的诉讼、仲裁事项金额仅1.81亿元。据媒体报道,目前华仁药业仍在积极与国药药材协商欠款事项,尚未对其提起诉讼。

此外,华仁药业内部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动。2024年,该公司有3位高管离职;第三大股东红塔创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于2024年9月21日至2025年4月24日期间,累计减持股份1501.14万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1.27%。

从2025年一季报来看,华仁药业的经营状况仍未好转。报告期内,该公司实现营收3.03亿元,同比下滑25.38%;实现净利润0.17亿元,同比减少68.41%;归母净利润0.16亿元,同比减少68.46%。

另外,市场大为不解的是,对于中国医药集团的反复提醒和预警,华仁药业是没看到还是视而不见?如果华仁药业如果在2020年刹车并及时暂停交易,当年的其他应收款合计不足3亿元,华仁药业的亏损也将大幅压缩。

万联网认为,此次事件也暴露出华仁药业在内控合规方面存在的巨大漏洞。贸易本就规模巨大,风险意识理应应更强才是。华仁药业到底是有多大心脏才“视而不见”,亦或是另有缘由?

青岛华仁与国药药材的贸易是谁签的字,风控红线在哪里,为何累计到如此大数额才刹车,追债进展如何(已知双方有份3年清偿的协议),内控缺失环节在哪儿等等。这种种细节,还需要华仁药业提交详细专项说明,而非简单在年报业绩中一笔带过,这是上市公司该给逾4万股东的交代(截至2025年4月10日,华仁药业股东总户数约为4.33万户)。

来源:万联网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八年来首现扣非亏损2.8亿!仓储物流央企中储股份投资损失3.7亿拖累2024年业绩,3.92亿收购关联资产将增利6320万
下一篇:营收271亿的跨境电商物流龙头纵腾网络拟6.4亿元收购绿康生化29.99%股权,通过“借壳上市”登陆A股市场!
  • 毛莉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
    万联网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是由万联网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战略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一众业内专家大咖共同编撰的,重点分享了15位业内专家对供应链服务业态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并整合了9大特色标杆案例,对供应链从业者极具指导价值。
    了解更多>
  • 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白皮书 2022
    万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万联网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多位行业专家联合编撰
    <10大案例集于一本>中晟供应链、小硕科技、盈佳信联、国网英大碳资产、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宝凯道融、网商银行、六六云链、伊利、苏州新建元和融......
    <行业最新动态一览>聚焦行业热议话题,监管、票据、绿色信贷、政企银合作、仓单、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了解更多>
  • 中国物联网+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20)
    蔡宇江
    国内首份以物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行业报告。将于2020年9月17日《第六届中国物流金融创新高峰论坛》重磅发布。
    2012年上海钢贸事件、2014年青岛港事件后,国内的大宗商品仓储融资进入一个低谷的状态,银行谈“钢”色变,全线退出这一市场。时过境迁,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存货融资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有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法律和行业规范也逐步完善,面对巨大的市场刚需,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科技型企业联合前瞻性的银行又开始创新并开展存货融资业务,整个业内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继应收账款票据化之后,仓单数字化、生态化又成为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另一大趋势。
    顺应趋势,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联合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携手对当前国内的物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实践情况、标杆案例等进行梳理,率先在业内推出本白皮书,希望为业内同仁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参考,推动行业健康、加速发展。 在此特别感谢上海大学储雪俭教授、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张春艳女士的专业指导。同时,对为本白皮书提供案例的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篇幅有限,本白皮书无法为大家呈现业内所有的案例、经验、方法!万联网将继续秉承助力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持续为中国供应链金融提供多元化的智慧服务,为构建共生、共享、共赢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不懈努力!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
    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
    2020年9月11日
    了解更多>
  • 供应链金融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宋华教授经典作品——《供应链金融》全新修订!《供应链金融》曾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物华图书奖一等奖荣誉,目前该书经典再版,已登陆各大电商平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内人士不容错过的精品读物!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