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产业互联网观点梳理:产业互联网是什么?市场规模有多大?有哪些机遇?
近段时间以来,著名经济学家黄奇帆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产业互联网的演讲和文章,这些演讲和文章对产业互联网的概念、源起、规模、空间、路径和未来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引发各界的巨大关注。为了让更多朋友了解黄奇帆关于产业互联网发展的观点,我们收集了近期他在公开场合发表的演讲和文章,精选了他的观点分享给大家:
第一部分:阐述产业互联网黄金十年的到来,消费互联网的增量红利逐渐消退,产业互联网具备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字经济真正的蓝海在于数字化平台与生产场景结合,对传统产业进行赋能升级,形成产业互联网。
第二部分:产业互联网概念、市场规模和作用解读:生动阐述了什么是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市场规模有多大、未来发展空间有多大、为什么说未来独角兽更多出现在产业互联网。
第三部分:明确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区别和联系。从消费互联网的发展史,剖析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区别和联系;
第四部分:在国家大力发展新基建的背景下,产业互联网将迎来哪些发展机遇?
第五部分:金融科技如何赋能产业互联网,本部分极为精彩,大量深入得出的论述、案例和结论解答了许多从业者心中的疑问。
01
消费互联网发展已近天花板
产业互联网才是核心
消费互联网的天花板渐近
当数字化平台与老百姓的生活消费场景相结合,就产生了消费互联网。过去 十余年,我国消费互联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涌现了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 东等一批世界知名互联网企业,产生了10亿网民,从而为发展数字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在消费互联网蓬 勃发展中,有两方面的重要趋势是不可忽视的。
1. 消费互联网的增量红利逐渐消退,产业互联网具备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网民数量、手机用户均已经超过10亿,进一步增长空间有限。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增速持续下降,互联网增量红利逐渐消退。
数字经济真正的蓝海在于数字化平台与生产场景结合,对传统产业进行赋能升级,形成产业互联网。根据测算,仅仅在航空、电力、医疗保健、铁路、油气这五个领域引入数字化支持,建设产业互联网,假设只提高1%的效益,平均每年就能产生200亿美元,是一片巨大的蓝海。中国的传统产业规模巨大,因此发展产业互联网的价值空间也非常巨大。
基于“五全信息”,通过数字技术和智能创新,对大量的传统产业赋能,将会使得传统产业全面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如果说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市场只能够容纳几家万亿元级的企业,那么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有可能容纳几十家、上百家同等规模的创新企业。
对比中美互联网行业,美国产业互联网公司占据美股科技公司前20名的半壁江山,相比之下,中国的GDP约为美国的70%,但美国产业互联网科技股市值为中国的30倍,中国尚无领先的产业互联网巨头企业。可以说,产业互联网具备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 消费互联网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至少三方面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是参与者之间的博弈往往是零和游戏。消费互联网竞争到最后往往是赢家独吞整个市场。因此很多早期互联网企业不计成本融资烧钱扩展业务,意图打败对手。在形成垄断优势后,又对平台商户或消费者收取高昂的门槛费、服务费。这类商业模式在社会总体价值创造上贡献有限,因为过度关注流量,助长了假冒伪劣商品在网上的泛滥,甚至倒逼制造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二是利用人性弱点设计各种产品。网络市场形成初期主导的自由理念,使得网络上失信违约的成本极低,于是会出现很多企业利用人性的弱点设计各种产品来获取流量,罔顾消费者的长期利益和市场的良性发展。比如一些信息服务公司,通过各种打擦边球的图片、噱头标题吸引用户点击观看视频、新闻。
这种利用人性弱点诱使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实际上是不正当的,甚至是触犯法律的。未来互联网经济的竞争,一定是在更公平、可信的环境下进行,这些利用人性弱点设计产品的公司很难长期生存。
三是互联网杀熟行为频发。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互联网企业根据大数据分析将用户群体划分为不同类别,进而收取不同的价格,这类杀熟行为有违市场公平、透明的原则,被杀熟的消费者一旦获悉后也会感到愤怒。
这三方面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消费互联网没有形成明确的各方多赢的盈利模式。在消费互联网下,一旦确定某种模式就可以“一刀切”地全盘推进,可以通过烧钱形成规模效应、追求流量。
产业互联网才是真正蓝海
与消费互联网不同,产业互联网下,每一个行业的结构、模式各不相同,并不是“一刀切”的,而是针对不同行业生态的“小锅菜”,需要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的推进。比如汽车产业链的产业互联网就不适用于电力产业链,化工产业链的产业互联网也无法直接平移复制到金融行业。
产业互联网必须通过产生整个产业链上企业的降本效应,提高效率,形成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融资成本,产生1+1>2的效益。比如,通过金融科技降低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智能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等,使得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以及中介公司、服务业公司、互联网平台各得其所、各有效益,形成明确的多方共赢的盈利模式。
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瓶颈、难点在于全社会还缺少应用的场景,而这些场景不仅是产业链上各种需求环节的集聚和汇合,还需要由包含智能芯片在内的各种检测元器件、传感器、人工智能软件等软硬件技术合成匹配。数字化技术综合体与各行各业结合形成产业互联网需要经历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数字化,要实现“万物发声”,目的是让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通过数字技术表述出来,发出“声音”、留下痕迹,为构建产业数字空间提供源头数据。
第二个步骤是网络化,要实现“万物万联”,通过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通信基础设施,把所有能够“发声”的单元连接在一起,高带宽、低延时地实现大范围的数据交互共享。
第三个步骤是智能化,要实现“人机对话”,也就是要在“万物万联”的基础上,让物与人可以交流,通过与人的智慧的融合,实现局部的智能反应与调控。
第四个步骤是智慧化,要实现“智慧网联”,就是借助“万物互联”“人机对话”,使整个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在人的智慧的驱动下,实现优化运行。
这四个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一步,实现不了“万物发声”的基础场景,那么即使有5G这样的能实现万物万联的移动互联网,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但是这几步又不是截然分开、泾渭分明的。总之,推进产业互联网建设,要循序渐进、适度超前,但也不要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02
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市场规模和作用
什么是产业互联网?
所谓产业互联网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把产业各要素、各环节全部数字化、网络化,推动业务流程生产方式重组变革,进而形成新的产业协作、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体系;与消费互联网相比,产业互联网有明显的区别。
构建产业互联网是 产业价值链 重塑的过程,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做数字化升级,产业生态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把原材料变成产品,还要加工“数据”要素、把数据变成产品的一部分,并进而通过数据产品和服务拓展产业链的价值空间。
在发展产业互联网的过程中,传统产业要进行大胆的变革,敢于抛弃落后的商业模式,对组织架构、组织能力进行升级迭代,提高组织内部协同效率,更好更快地为数字化转型服务。
产业互联网的市场规模有多大?
产业互联网是一片蓝色的海洋,它的市场空间有多大?光我们中国就有61个行业产业链的市场规模超过1万亿,61个就是61万亿。这61万亿如果一旦构成产业互联网,有个2~3%的利润或者效益出来,就产生1万多亿。那1万多亿的效益,如果股票市场市值去评估是20倍的话,那就值20万亿的上市公司市值,这一块蓝海只是刚刚开始。
有关材料分析,全球目前有40多万个万亿美元级的产业集群,可以数字化结合,实现数字化转型。根据测算,仅在航空、电力、医疗保健、铁路、油气这五个领域,如果引入数字化支持,假设只提高1%的效益,平均每年就可以产生200亿美元。在15年中,预计可节约近3000亿美元。如果数字化转型能够拓展10%的产业价值空间,每年就可以多创造2000亿美元以上的价值。所以,如果说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市场目前只能够容纳几家万亿元级的企业的话,那么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就有可能容纳几十家上百家同等规模的创新企业。
产业互联网的理念应用到城市方面就是智慧城市,应用到交通领域就是智慧交通,应用到工厂就变成了工业 4.0,应用到供应链方面就是智慧供应链金融。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个领域发展产业互联网,就是对这一领域的数字化改造、价值链重塑。
为什么未来独角兽主要出现在产业互联网?
传统产业规模巨大,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价值空间也非常巨大。全国目前有60余个千亿美元级的产业集群,根据测算,仅在航空、电力、医疗保健、铁路、油气这五个领域如果引入数字化支持,假设只提高1%的效率,那么在未来15年中预计可节约近3000亿美元;如果数字化转型能拓展10%的产业价值空间,每年就可以多创造2000亿美元以上的价值。所以,如果说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市场只能够容纳几家千亿美元级的企业,那么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有可能容纳几十家、上百家同等规模的创新企业。这是一个巨大的蓝海,今后的高价值公司很大可能主要产生于产业互联网系统。
大家注意,美国科技股前20位的上市公司,50%的市值是被那7个跟产业互联网有关的公司包揽了,也就是说这7个产业互联网公司的市值等于美国最大规模的20个上市公司市值的50%。
中国还没出现这个现象,5G时代形成的产业互联网时代,现在是个巨大的蓝海,上市公司企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今后的独角兽主要产生于产业互联网系统。
产业互联网年增长率超过30%
除了战略新兴制造业、战略新兴服务业以外,我国现在还有一块这些年都以30%速度在增长的,那就是互联网产业。过去10年是消费类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的时候。像马云、马化腾他们现在的,不管是阿里巴巴也好,还是微信也好,都属于跟老百姓、跟千千万万的手机用户打交道的。这是属于消费板块的,13亿人民都可以用一个模块去展开。
今后的5年、10年,在5G时代的背景下,会进一步地形成产业互联网时代。到了产业互联网时代,产业互联网的平台可能就需要深耕细作。比如,医疗产业的互联网平台,就和我们工业、制造业传统的基于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形成的平台,是有差异的。它们之间的数据模块、指标体系、结构方式等等,可能都是很不相同的。所以产业互联网时代,需要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的深耕细作。
黄奇帆认为,今后到了产业互联网时代,终端的连接数会比现在消费互联网的终端连接数多10倍、100倍、1000倍。从这个维度来讲,产业互联网的销售规模也将是以100万亿甚至是200万亿的规模来展开。
互联网数字化平台的“五全”基因及其颠覆性作用
所谓数字化平台(注:产业互联网平台也是数字化平台的一种形式),是指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一系列数字化技术组成的“数字综合体”。
如果将互联网数字化平台用人来类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就像人类的神经系统,大数据就像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皮肤以及器官,云计算相当于人体的脊梁。没有网络,五脏六腑与和脊梁就无法相互协同;没有云计算,五脏六腑无法挂架;而没有大数据,云计算就是行尸走肉、空心骷髅。有了神经系统、脊梁、五脏六腑、皮肤和器官之后,加上相当于灵魂的人工智能——人的大脑和神经末梢系统,基础的“大智移云”平台就已经成型了。而区块链技术,就像更先进的“基因改造技术”,从基础层面大幅度地提升大脑反应速度、骨骼健壮程度、四肢操控灵活性。互联网数字化平台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基础功能和应用将得到颠覆性改造,从而对经济社会产生更强大的推动力。
为什么互联网数字化平台会有如此强大的颠覆性?研究表明,“大智移云”基础平台存在“五全信息特征”:全空域、全流程、全场景、全解析和全价值的信息。
所谓“全空域”是指打破区域和空间障碍,从天到地,从地上到水下,从国内到国际可以泛在的连成一体;
所谓“全流程”是指关系到人类所有生产、生活流程中每一个点,每天24小时不停的信息积累;
所谓“全场景”是指跨越行业界别,把人类所有生活、工作中的行为场景全部打通;
所谓“全解析”是指通过人工智能(AI)的收集、分析和判断,预测人类所有行为信息,产生异于传统的全新认知、全新行为和全新价值;
所谓“全价值”是指打破单个价值体系的封闭性,穿透所有价值体系,并整合与创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的价值链。
现代信息化的产业链是通过数据存储、数据计算、数据通信跟全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正是这种“五全”特征的基因,当它跟产业链结合时形成了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各种信息,成为十分具有价值的数据资源。
可以说,任何一个传统产业链与数字化“五全”基因结合,就会立即形成新的经济组织方式,从而对传统产业构成颠覆性的冲击。
总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下的现代互联网体系,具有颠覆性作用。现在的互联网数字化平台,在5G背景下还会进一步形成万物万联体系,其终端连接数比现在人类的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的连接数将超过上百倍、上千倍。人类的互联网产业也因此将从To C型的消费类互联网发展为To B型的产业类互联网。
而在产业互联网时代,这种颠覆性功能将更为突出。我们常常说的颠覆性产业,主要就是指具有以上“五全”基因的网络数据平台产业,“五全”基因与工业制造相结合时,就形成工业制造4.0;与物流行业相结合,就形成智能物流体系;与城市管理相结合,就形成智慧城市;与金融结合,就形成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
03
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区别
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区别
与消费互联网相比,产业互联网有明显的区别。产业互联网是通过产业内各个参与者的互联互通,改变了产业内数据采集和流通的方式,并运用区块链等技术保障产业内数据、交易的可信性,进而改变产业价值链,提升每个参与者的价值。产业互联网充分体现了数据要素在产业内的价值创造能力,通过挖掘数据要素的价值提升产业价值。
与消费互联网相比,产业互联网有明显的区别,比如:
产业互联网是产业链集群中多方协作共赢,消费互联网是赢者通吃;
产业互联网的价值链更复杂、链条更长,消费互联网集中度较高;
产业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是为产业创造价值、提高效率、节省开支,消费互联网盈利通常先烧钱补贴再通过规模经济或增值业务赚钱等等。
进入产业互联网以后,我们的企业不能用消费互联网成功的模式去推动产业互联网,这会上当,肯定是走不通的。
不管是新启动的产业互联网公司,还是原有的消费互联网大公司转轨,都要注意两种公司、两种网络,它们工作方法是不同的。
中国企业搞产业互联网不能再像搞消费互联网那样靠烧钱抢入口、靠赢者通吃的竞争手段,而是要注重开放共享、深耕产业链供应链具体场景,注重各类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的互认互联互通,注重数据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产权保护和安全有序流转。
消费互联网有哪三个难以克服的问题?
过去十余年来,我国消费互联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涌现了阿里、腾讯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但消费互联网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一、参与者之间的博弈往往是零和游戏。不管什么行业领域、面对什么竞争对手,消费互联网竞争到最后往往是赢家独吞整个市场。因此,很多早期互联网企业不计成本融资烧钱扩展业务,意图打败对方。在形成垄断优势后,又对平台商户或消费者收取高昂的门槛费、服务费。这种类型的商业模式在社会总体价值创造上贡献有限,因为过度关注流量助长了假冒伪劣商品在网上的泛滥,甚至倒逼制造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第二,利用人性弱点设计各种产品。网络市场形成初期所主导的自由理念,使得网络上失信的违约成本极低,于是会出现很多企业利用人性的弱点设计各种产品来获取流量,罔顾消费者的长期利益和市场的良性发展。比如一些信息服务公司,通过各种打擦边球的图片、噱头标题吸引用户点击观看视频、新闻。这种利用人性弱点诱使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实际上是不正当的,甚至是触犯法律的。未来互联网经济的竞争,一定是在更公平、可信的环境下进行,这些利用人性弱点设计产品的公司很难长期生存。
第三、企业数据采集没有底线。消费互联网时代缺乏数据治理规范,很多互联网企业在用户使用产品的时候要求用户提供个人数据,但这个过程中,有些平台采集的数据、要求的授权和提供的服务明显不对等。明明很简单的服务,仅需要几个数据,却要求用户提供几十个数据;明明只需要一项权限,却让用户把权限全部打开,从而超范围收集个人数据。比如,有的公司获取了消费者手机麦克使用权限,通过窃听客户交谈内容而获取用户习惯,看似聪明的做法实际上已经触犯了法律。随着互联网产业不断成熟、法律法规日趋完善,上述行为在未来将会很难行得通,消费互联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要加以避免。
下一步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克服上述的三个问题,大家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共同创造互联网经济的新规则,探索能够增加社会总体价值的互联网经济新路径。未来的互联网企业要尽量避免零和游戏,要从产业链、价值链入手,提升企业市场与社会价值创造能力。互联网企业在设计产品时要更好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尽量避免那些利用人性弱点的行为;在数据获取上,要尊重日益完善的关于数据资产的法律法规,合理、公开、公平地采集和使用数据。
04
新基建背景下,产业互联网迎来哪些机遇?
新基建的完善给了产业互联网施展拳脚的舞台
新基建虽然冠以“基建”的名字,但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传统基建的概念。传统基建如机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投入大、周期长,往往是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小,所以一般由政府主导来投入或者政府用 PPP 方式与民营企业共同开发。所以有人把新基建等同于这种类型的投资是错误的。
新基建跟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联系在一起,是促进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因此其组织模式也必然会不同于老基建,并不一定需要政府大量投资。只要政府的政策得当,新基建几十万亿人民币的投入会有大量企业愿意参与其中。而新基建的商业价值也是立竿见影的,比如一个数据中心一投入运营,马上就可以带来收益,所以企业更愿意主动参与。
对于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提升,就会带来车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整个汽车工业数字化转型、形成汽车产业互联网的新业态,这将会是又一个万亿美元级的发展空间。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在带来能源产业成本降低的同时,也为电动车等新能源领域提供了商业模式创新的机会、创造能源领域产业互联网的新模式,同样也可以创造万亿美元级的发展空间。其它如医疗、教育等行业的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也同样会有利于打造各个领域的产业互联网,从而带来这些传统产业发展的新机会。
总之,一旦有了这些新基础设施,产业互联网就有了施展的舞台,这部分产业增值带来的价值是传统基建所无法比拟的。所以,新基建是推动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必需,新基建政策也充分体现了中央在把握经济发展大势上的高瞻远瞩、在制定落实方案上的实事求是。
05
金融科技如何赋能产业互联网
为什么说金融科技核心的基础是产业互联网?
金融科技核心的基础是产业互联网,还不是以消费互联网为基础的网贷。它核心的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而不是一般的网民。
在这个意义上,很重要的是需要考虑到以产业互联网为基础的金融科技,我们可以把它叫成一个复杂的名称“产业互联网金融”,这是真正的金融科技、科技金融的载体。
金融有金融的基因,金融业务的本质是要处理好信用、杠杆和风险的关系;数字化平台也有自己的基因,它特有的“五全信息特征”:全空域、全流程、全场景、全解析和全价值的信息,具有强大的颠覆性,从而对经济社会产生更强大的推动力。五全信息和金融三位一体基因的有机结合,就是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产业互联网,主体是产业互联网金融,而成功的产业互联网金融平台,必然是这两个优势的有机结合。
与网络数字平台合作的金融企业,可以通过四种优势为合作项目取得效益和红利:一是低成本融资的优势。金融企业在获取企业、居民的储蓄资金和从人民银行运行的货币市场获取资金的低成本优势。二是企业信用判断的优势。网络数字平台对客户信用诊断相当于是X光、是CT、是核磁共振的体格检查,代替不了医生临门一脚的诊断治疗。对客户放贷的实际净值调查信用判断以及客户的抵押、信用、风险防范,本质上还要金融企业独立担当,这方面金融企业更是强项。三是资本规模的优势。网络数据平台尽管可能有巨大的客户征信规模(百亿、千亿、万亿),但资本金规模往往很小,要真正实现放贷融资,自身至少要有相应的融资规模10%以上的资本金。只有银行、信托、保险等专业的金融公司有这种资本金规模并与时俱进的扩张能力。四是社会信用的优势。不论是金融监管当局的管理习惯,还是老百姓存款习惯,企业投融资习惯,与有牌照、有传统的金融企业打交道往往更放心、更顺手、更相通。这方面,专业的金融企业比网络数据平台更为有利。
基于上述五项+四项分析,网络数据公司与专业的金融企业的合作确实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优化配置,是最好的发展模式。
供应链金融 1.0 是主办银行模式,银行和企业是点对点的连接关系,只是主办银行将供应链上下游作为整个链条来开展业务,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供应链运营中。
供应链金融 2.0 是核心企业主导模式,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可以对供应链中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仓单等信息进行有效掌控,银行再依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各类主体服务,因此可以大大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供应链金融 3.0 是数字金融模式,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整个供应链中获取每个产业链上企业的动态、每时每刻的数字信用。此时,供应链生态圈将相互打通,交易完全透明可信,资金流动清晰可见,在这个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将是智能化的、数字化的、效率极高的,大大提高了融资便利性与风控水平。供应链金融 3.0 才是这一领域产业互联网的新生态。
更进一步,供应链金融 4.0 是以产业互联网生态为基础的产业互联网金融,是今后最具备想象 空间的发展趋势。以产业互联网服务生态为基础的产业互联网金融最诱人之处在于未来有机会在全国范围内将企业法人、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像自然人一样建立画像,提供金融服务,最终形成了供应链金融的 4.0 版本。
供应链金融升级产业互联网金融的标志在于风控方式的转变。供应链金融在风控中一般关注三个点,分别是贸易的真实性、资金的自偿性及交易的可控性。根据机构调研,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方式仍以传统风控手段为主,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风控技术应用仍然较少,我认为行业转型升级的标志在于风控手段的转型。(来源:《黄奇帆:数字化经济的底层逻辑》;刊登媒体《混沌大学》微信公众号)
特别提示: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瞭望》、《中国经济周刊》、财新网、聪明投资者、混沌大学、清华大学互联网研究院、深读财经等媒体, 谢谢 。
(本文转载自:B2B内参 辅韬管理)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辅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