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官之年!国资央企如何加码布局新赛道,全力塑造新优势?

国资智库 , 国资智库 , 2025-01-13 , 浏览:629

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锚定“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这一目标,国资央企将加快推进新举措落地显效,加码布局新赛道,全力塑造新优势。

业内人士认为,2025年国资央企一批标志性改革举措有望加快落地。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塑造国资央企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将为中国经济注入发展新动力。

新举措加速破局

2025年,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成为国资央企改革加速破局新方向。

中兵红箭日前公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公司已接到通知,将于2025年开始对公司市值管理工作进行考核,主要对公司股价相对综合增长率进行考核。

中油资本1月3日披露,公司正在制定市值管理办法。此外,公司已于2024年12月31日发布2024年中期权益分派实施公告,积极加大对投资者的回馈力度。

“加强央企市值管理考核,将倒逼央企在提高发展质量的同时,密切关注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为投资者创造更多价值,提供合理回报,并在资本市场实现合理估值水平。”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说。

2025年,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成为国企改革关键举措,更广、更深层次覆盖成为新要求。

“公司充分利用年度考核结果,畅通‘下’的渠道,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落地落实,总部及上海公司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退出率达7%。”中国有色矿业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江西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指导督促企业持续完善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相关制度,明确条件和程序,配套完善过程性台账,进一步规范全流程管理,强化制度执行。

“2025年,全面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是深化国企改革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也为国企适应市场化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正略咨询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选择部分企业或部门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国企的规模、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分层级实施策略。

新任务新要求,正引领国资央企开启高质量发展新航程。

新赛道加码布局

2025年,国资央企将以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为抓手,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近日,多家央企透露了战新产业布局新思路。

“既要站在现在看未来,更要站在未来看现在。”中国钢研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少明表示,公司按照“赢得今天、发展明天、探索未来”的工作思路,以价值为导向,协调匹配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重构技术创新体系,超前布局人工智能技术、材料关键共性技术、材料全要素数字化技术、氢能技术四大核心技术。中国建材近日提出,积极运用外延式并购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方式,深化战新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打造非金属材料产业新质生产力。国机集团提出,切实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强化前瞻性技术预研,注重技术驱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设立和发展。

兵器工业集团、兵器装备集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企业在通用人形机器人、超导量子计算、通用大模型等前沿领域实现突破;中国电子、中国建研院多款工业软件加快规模应用,首批10家“AI+”场景开放企业挖掘108个场景……

国资委要求,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战新产业是未来央国企发展的重点领域,央国企将会借助并购重组手段,围绕优势领域或环节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引领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刘兴国说。

向新求质,国资央企正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优势加快塑造

2025年,全面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更好发挥在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国资央企的关键任务。

中国联通建立自主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专区,中国华能在发电行业率先建立的集团级“科技创新成果发布展示交易运营平台”,国家能源集团建立百亿级“国能科创种子基金”“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新质产业基金”“国能低碳基金”等基金生态……国资央企正跑出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度。

人才是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用好经济激励手段、提升科技人员“获得感”是强化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中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用好激励举措“组合拳”,对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科改企业、5家承担专项攻关任务单位的9个核心技术团队年度单列工资总额。同时,发挥中长期激励“助推器”作用。一航院、三航院等16家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岗位分红和项目收益分红激励,激励核心骨干600余人。中国交建、振华重工实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人才占比近1/3,通过利益共同体机制设计激活发展新引擎。

接受采访的一位国资专家表示,当前,科技创新能力逐渐成为一般企业与卓越企业的分水岭。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央企应加快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加速开启增长“第二曲线”,真正实现脱胎换骨、转型升级,为建设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内容来源:国资智库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国资智库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严重财务造假!这家知名药企通过虚构销售业务、开展贸易业务按总额法核算等方式虚增收入超10亿,触及重大违法或遭强制退市
下一篇:2025年供应链金融六大发展趋势预测!关键词涉及数字化、专业化、监管和风控、协同融合、脱“核”创新、出海等
  • 国资智库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物联网+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20)
    蔡宇江
    国内首份以物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行业报告。将于2020年9月17日《第六届中国物流金融创新高峰论坛》重磅发布。
    2012年上海钢贸事件、2014年青岛港事件后,国内的大宗商品仓储融资进入一个低谷的状态,银行谈“钢”色变,全线退出这一市场。时过境迁,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存货融资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有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法律和行业规范也逐步完善,面对巨大的市场刚需,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科技型企业联合前瞻性的银行又开始创新并开展存货融资业务,整个业内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继应收账款票据化之后,仓单数字化、生态化又成为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另一大趋势。
    顺应趋势,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联合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携手对当前国内的物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实践情况、标杆案例等进行梳理,率先在业内推出本白皮书,希望为业内同仁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参考,推动行业健康、加速发展。 在此特别感谢上海大学储雪俭教授、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张春艳女士的专业指导。同时,对为本白皮书提供案例的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篇幅有限,本白皮书无法为大家呈现业内所有的案例、经验、方法!万联网将继续秉承助力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持续为中国供应链金融提供多元化的智慧服务,为构建共生、共享、共赢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不懈努力!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
    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
    2020年9月11日
    了解更多>
  • 国企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报告
    万联网
    中国当前面临需求不足、预期不稳的困境,国企必须带头稳经济、稳预期。但当前国企供应链公司在业务运作中也面临缺业务、缺人、缺风控经验等诸多挑战 为解决上述问题,由万联网发起、联合生态内有实操经验的企业家与专家,围绕地方国企践行“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于2023年4月开始编撰,历经数月最终形成《地方国企供应链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一一“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促进地方产业生态发展》(简称《国企指南》)。
    了解更多>
  • 国企供应链公司新质发展行动白皮书2024
    梁超杰 蔡宇江 许书川
    由万联网首席金融顾问梁超杰、万联网创始人蔡宇江联合万联供应链新质发展智库7位专家共同编撰, 了解国企供应链服务本地产业的新模式与落地经验 通过国联股份-冷链多多、秦岭数字、草都、冠之链、全联农科、河钢供应链12个案例,从新资本、新分工、新模型、新园区、新基建、新产融、新财务、新要素、新IT等层面,为国企供应链公司提供更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
    了解更多>
  • 中国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
    宋华 蔡宇江 黄贵生 许书川
    经济发展需要信心,供应链金融发展下一个十年应如何重拾信心? 《中国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提出:首先,要秉持“先产业后金融,深入产业场景、科技场景以及制度环境场景去发展供应链金融,实现数实融合、以融促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要准确把握政策方向与监管精神,要在近年大风险事件中学习提防重大风险,要找到既有贸易又合规的增长方式,基于产业集群的平台要找到资本认可的发展路径,要突破产融无法切实相向而行的屏障,要有数据资产化布局占领未来资产、要善用公共基础设施借势借力发展。白皮书将围绕上述方面,为业界同仁梳理趋势、关键经验及可借鉴标杆,帮助大家重拾信心、行稳致远。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