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超百亿港元!国内最大钢铁电商平台找钢网通过港交所聆讯,预计3月10日挂牌上市

万联网 , 毛莉 , 2025-02-10 , 浏览:2006

国内最大的钢铁电商平台找钢网在港交所通过聆讯。

2月5日,港交所公布了找钢产业互联集团(以下简称找钢网)聆讯后资料集,招银国际、汇丰与瑞银集团为联席保荐人,预计于3月10日挂牌上市,它将成为中国内地首个通过De-SPAC模式(透过与Aquil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并购交易)在香港上市的公司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2023年线上钢铁交易吨量计,找钢网运营著中国最大的三方钢铁交易数字化平台。通过连接钢铁交易行业的主要参与者,找钢网目前提供涵盖钢铁交易全价值链的一站式B2B综合服务,包括线上钢铁交易、物流、仓储及加工、SaaS产品及大数据分析。

找钢网以钢铁这一重要的工业原材料为切入点,建立了高度灵活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并重新定义了交易及服务标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找钢网已成为业内值得信赖的品牌。凭借深刻的行业洞察及先进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找钢网正逐步拓展至非钢铁工业原材料市场,包括电子元器件、电工电气、五金机电产品及有色金属等。

钢铁贸易行业里的“美团”

找钢网成立于2012年,隶属于上海找钢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钢铁全产业链电商平台,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王东也被业界称为河南版“钢铁侠”。通俗来讲,找钢网≈钢铁贸易行业里的“美团”,是典型的B2B型产业互联网平台,该公司年交易钢铁量约5000万吨,目前估值已超百亿港元。

此前,王东曾对找钢网有过形象介绍。他称,淘宝是撮合买卖双方在淘宝平台交易,饿了么是撮合餐厅与食客交易,滴滴是撮合出租车和打车人交易,而找钢网是撮合上游钢企、钢贸商与下游制造、建筑等行业企业的在线交易平台。

在传统钢材交易中,询价、比价、议价、付款、提货等流程颇为繁琐。钢贸平台则通过数字化手段化繁为简,让钢铁贸易的商品与价格真实透明,促进全国钢铁商品流通,使动辄数十万元起步的钢贸生意在1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交易。

找钢网自主研发了一个涵盖售前、售中及售后交易流程的数字化平台,实现了对买家、卖家及各交易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先进的数字化平台使找钢网能够维持以高标准向所有参与者提供优质服务的承诺,可概括为「一全七快」,即货全、报价快、下单快、提货快、配车快、结算快、发票快和赔付快。

下图说明了找钢网数字化平台的构成和主要服务产品:

图源:找钢网招股书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与传统钢铁交易流程相比,通过找钢网的数字化平台完成订单的平均时间缩短50%以上,平均交易周期由五至七天缩短至两至三天,大幅提高交易效率,有效减少人力投入。

截至目前,找钢网已积累了约1.5万名卖家和超18万名买家。该平台通过人工客服和智能客服相结合的方式,为买卖双方提供链接和精准采购信息,其中包括超过58万种不同规格型号的钢材产品。

发展近13年,找钢网早已成为一家“钢铁巨头”。目前,找钢网主要经营四条主要业务线,即交易服务,主要通过其数字化平台提供;交易支持服务,主要包括为其数字化平台上的买家及卖家提供物流、仓储及加工服务;科技订阅服务,主要包括SaaS产品及数据分析工具;及国际交易业务。

来源:找钢网招股书

灼识咨询发布的资料显示,2023年,找钢网的数字化平台录得三方钢铁交易吨量约4730万吨,约占国内三方线上钢铁交易总吨量的40%,是国内最大的三方钢铁交易数字化平台。另外,在去年前三季度,该平台的钢铁交易量约4130万吨,同比增长约21.1%;该平台GMV约1529亿元,同比增长约11.61%。

不仅如此,找钢网还是国内最大的第三方钢铁交易终端物流服务提供商。找钢网开创了「无车承运人」模式连接承运商、个体司机及买家。在该模式下,找钢网并无拥有或租赁承运商或车队,而是将第三方承运商与需要物流服务的买家连接起来。

基于平台巨大的钢贸交易流量,截至2024年9月30日,找钢网旗下胖猫物流已建立覆盖全国的专项物流履约网络,合作注册物流承运商约1700家,连接约17.39万辆卡车运力,提供物流服务以支持约5.3百万吨钢铁产品的运输(其中4.0百万吨为于其数字化平台上交易的钢铁产品,占同期目标集团数字化平台交易总吨量的10.0%)。

此外,国际交易业务方面,找钢网将国内钢铁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同时引进国外优质钢铁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多样化需求。累计为韩国、阿联酋和加纳等多个国家的3000多家用户提供了中国工业品代采、本地贸易及供应链服务。

另外,2023年,找钢网的白条业务累计发生额超1000亿元,成为钢铁行业供应链金融的重要创新。

由“重”到“轻”的业务模式转型

钢铁是全球至关重要的工业原材料,而中国在产量及消耗量方面均处于领先地 位。钢铁市场虽庞大,但供需两端高度分散,具有分销层级多、地域覆盖局限的特点,使得整个钢铁交易价值链成本高、效率慢、透明度低。因此,钢铁行业参与者一直渴望通过数字化转型降低交易环节的成本和提高交易环节的效率。中国的钢铁交易市场正日益走向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时代。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中国的线上钢铁交易市场经历了显著增长,按GMV计,其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人民币4,057亿元增至2023年的人民币10,795亿元,并预期达至2028年的人民币21,959亿元。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以及有利的监管政策,上述市场的扩张预期将受益于不断提升的线上钢铁交易渗透率(预计将由2023年的20.8%上升至2028年的40.6%)。

找钢网于2019年开始由「重」到「轻」的转型,并已于2022年在中国基本完成其业务的有关转型。过往找钢网的收入产生自两种业务模式:(i)「轻」数字化平台模 式;及(ii)「重」自营模式。

在「轻」数字化平台模式下,钢铁产品卖家主要向找钢网数字化平台上的买家提供钢铁产品并按吨向找钢网支付佣金(找钢网不持有数字化平台所售钢铁产品的所有权)。反之,在「重」自营模式下,找钢网从钢铁生产商采购钢铁产品、持有钢铁产品的所有权并直接将钢铁产品售予买家,从而赚取采购价值与销售价值之间的差额。

与传统的「重」自营模式相比,「轻」数字化平台模式无需就找钢网的持续发展进行大量资本投入,亦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日常存货管理。

通过自营模式,找钢网快速地与钢铁交易行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建立了关系,并通过一手信息加深对行业的理解。基于多年经验,找钢网进一步坚定了一个信念,即中国钢铁交易行业需要一个为整个价值链上各参与者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及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数字化平台。

在上述信念的驱动下,2019年,找钢网决定策略性地将业务重心转至增强其数字化平台,并提供全面服务以连接价值链上的参与者,而非自行拥有产品所有权。自2019年起,找钢网完成了一系列变革,逐渐减少中国自营业务规模。其后于2022年9月,找钢网与一家国有企业成立合营企业,直接及间接持有该合营企业的合共43.75%股权,以在国内开展自营业务。

截至2023年3月31日,找钢网已停止钢铁产品国内自营业务的营运。目前,找钢网的业务以提供综合服务为中心,连接价值链上的各参与者。

自业务模式转型以來,找钢网的整体财务及营运表现也得到了加强,但依然是出于亏损状态的。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找钢网营收分别为13.53亿元、9.05亿元、11.68亿元及11.41亿元;亏损分别为2.74亿元、3.66亿元、4.69亿元及5439.7万元。虽然营收呈下滑趋势,但找钢网逐步转型为轻资产平台化运营,剥离自营业务,专注于撮合交易和连接服务,至2024年前9月,该公司亏损已大幅收窄。

2021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找钢网的交易总吨量分別为3560万吨、 3620百万吨、4900万吨及4130万吨;与此同时,平台的毛利率从2021年的25.5%提升至2023年的32.5%;不过2024年9月30日止九个月毛利率下降至28.2%,主要乃由于找钢网扩张毛利率相对较低但收入增长显著的国际交易业务及非钢铁产品交易业务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2021-2023年,交易支持服务一直是找钢网的主要收入来源,分别约为7.45亿、4.69亿、5.09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国际交易业务攀升至约4.21亿元,超越交易支持服务,成为公司最主要收入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末,找钢网的短期借款为6.03亿元,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4.36亿元,无法覆盖短期负债。业内人士分析称,目前,找钢网希望通过转型“轻资产模式”和拓展国际业务来改善财务状况,但负债率和持续亏损仍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

经历六轮融资,目前估值超百亿港元

找钢网主营业务为线上钢铁交易、物流、仓储及加工等。作为产业互联网的标志性企业,找钢网获得了工信部、商务部等多个部委试点示范企业称号,拥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24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榜单,找钢网分别荣登“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51位、“2024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第13位。同时,找钢网还入选了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全球独角兽榜》。

此外,找钢网还获得了众多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加持和认可。据找钢网官网披露的信息,自2012年成立以来,找钢网累计完成了六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经纬中国、IDG资本、华晟资本、红杉资本首钢基金、中俄投资基金等多家知名基金机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25亿元;该公司上一轮融资发生在2018年,完成该轮融资后的估值为92亿港元(约合85亿元人民币)。而作为香港首家SPAC的并购目标公司,找钢网于SPAC并购交易中的议定估值为100.04亿港元。

股权架构方面,找钢网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王东先生通过信托控制的Wangdong Holdings、Pangmao Ltd持有持股13.32%;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王常辉先生通过信托控制的Wangchanghui Holding、Pangmao Ltd持股2.84%;饶慧钢先生通过信托控制的Raohuigang Holdings持股3.05%;上述股东为一致行动人士,合计持股19.2%,拥有67.1%的投票权。此外,找钢网旗下创投机构Fatcat持股14.63%;坚石投资与坚石天汇合计持股8.69%;PIPE投资者合计持股约4.53%;早期投资方险峰持股约8.05%;经纬持股约7.64%;真格持股约4.48%;IDG持股约3.71%;红杉持股约3.14%。

根据合并协议,合并完成前后的公司架构如下:

图源:找钢网招股书

根据找钢网IPO进程显示,早在2018年6月,找钢网曾递表港交所,并于当年12月通过聆讯,次年5月主动中止上市;2023年8月,找钢网以De-SPAC方式再次闯关资本市场,此后数次更新招股书。

2024年3月10日,找钢集团第三次递交上市申请,依然没有成功;于是找钢网于2024年8月31日第四次冲击IPO,以De-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并购上市)模式提交上市申请;如今,找钢网终于通过港交所聆讯,预计3月10日正式挂牌上市,这也意味着这家百亿港元估值的“钢铁巨头”,距离上市仅一步之遥,也即将为险峰、真格、经纬、红杉、IDG等一线投资者提供退出通道。

目前,SPAC公司Aquila、找钢网已与8名PIPE投资者订立投资协议。该等PIPE投资者为徐州臻心、东英资管、东方资产管理、托克香港、宁海真为、许昌产业投资、Spring Prosper Pte. Ltd及郑州诚信。根据协议,找钢网将向上述PIPE投资者发行PIPE投资股份,价格为每股PIPE投资股份10.0港元,所得款项总额5.358亿元。

本次找钢网香港IPO募资金额:1.约25%预计将用于通过数字化加强服务供应;2.约20%预计将用于扩大买家群体并增加其黏性;3.约20%预计将用于加强技术能力;4.约25%预计将用于探索跨行业扩张;5.约10%预计将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当前,钢铁行业的寒冬仍在持续。在市场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企业如何应对风险、寻求转型,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去年我们万联网通过培训、辅导的形式帮助了数百家国企、上市公司进行合规整改, 发现大家在整改中普遍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要全面整改到位,不仅仅就合规谈合规那么简单,也不是对照着“十不准”一条条改合同、改制度、改说法那么简单。合规要做好,监管本质上是要求把风险控制住,而要想做好风控,大家普遍发现自己的风控体系非常薄弱。

例如,很多公司的风控人员是抽调自集团上层或集团传统部门的,根本没办法快速理解业务,这不是能力和意识的问题,是从业背景、经历的客观现实,无可厚非。但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唯一的办法就是高强度培训,通过内部部门之间的传帮带和外部有经验的专家的传帮带,让团队快速提升风控能力。

除了风控部门的问题外,还有公司全员对风控有个致命的误解,认为风控就是风控部门的事情。而我们风控课堂上原世界500强首席风控官张洪江老师多次强调,风控真正做得好的公司不可能单靠风控一个部门,因为真正扎实的风控要靠公司所有一线人员在风险发生的那一刻就有所察觉,牵引公司整体规避风险,风控人员不可能时时刻刻在一线,风控部门要做的是带领公司实现全员风控。

那怎么带领?一是全员的意识,尤其管理决策层和业务部门要提升,建立风险文化;二是要学会定权责、流程、标准和绩效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没有一套非形式主义的有效制度,各部门的执行,包括旗下子公司的执行,仍会有很多问题。我们接触的国企普遍反馈的情况是,执行部门、子公司由于不想因为制度太复杂或风控部门“少做少错”的原则,而完不成业绩,会找想尽办法钻漏洞、绕开管理,例如把大订单拆分成小订单绕开高层审批,或者以各种理由只执行三分之二等。

所以到底怎么提升全员的风控意识、风控能力,怎么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我们联合3位专家老师——全面风险管理专家&原世界500强集团首席风控官张老师、国内资深产业互联网专家&原东煤交易总裁黄老师、供应链风控实战专业律师&原怡亚通/商贸通风控总监张老师,将于2月27-28日在郑州开展第三期供应链风控专题培训《新形势下供应链公司如何调整风控策略,支撑业务高质量发展》,老师们通过深度剖析10大真实风险爆雷案例及若干小案例,并配套系列风控作战工具,通过答疑+研讨形式,手把手带你调整风控策略来支撑业务增长。

同时,这不仅是一堂供应链公司各部门的全面风险管理实战课,更是一场供应链业务交流会,非常欢迎各地方国企及其子公司组团报名参训,最好是集团一把手带着风控总监、市场总监、财务总监、法务总监、人力总监等一起参训,这样才能更好提升团队整体作战能力。

曾有近千位高管精英、几百家央国企组团报名,过往参训企业有:湖北联投、湖北交投、湖北商贸、湖北长捷、湖北宏泰、延长石油、正信集团、河南铁投、武汉金控、厦门信达、厦门海峡、厦门港口、兴港集团、陕西文投、江西蓝投、丰城金控、廊坊国投、鹤壁绿康、广西再生资源、辽宁成大、新疆天富、广东合捷、北京京粮、长如贸易、广东精益、四川联程资产、瓯江口产业集团、深圳港、新星丝路通、卓尔智联、国创鹤壁、湖南建投、江西江冷、河南中豫、大河国际、钰翔集团、东伊实业、中国航油集团、山东民生资源集团、连云港投资、山东海洋投资、鲁担产融、山东富源、苏海集团、兴瑞实业集团、九龙江集团、两光一车、国展实业、黔北天然气、北京佳之兴、山东惠沂通、贵沃粮油、中安供应链...

报名联系:李老师19168536275


课程核心话题:

1、集团如何管控供应链子公司,如何平衡一管就死,一放开就乱的局面?混改投资风险如何防范?如何平衡效率、合规、风控、业绩等各方面?

2、怎么解决业务和风控的矛盾问题,如何让风控更多支持业务开展,而不只会say no?

3、如何将风控融入到各关键岗位,实现全员风控,让风控触角伸到日常工作的每个环节?业务、风控、财务、运营等各部门的权责和绩效如何设计?如何尽职免责?

4、进入不熟悉的行业或往上下游延伸,风控该怎么做?如何做供应链产业链分析,如何选品?如何切入?

5、如何做好事前的分级授信授权模型、业务导入与尽调?如何做好日常运营中的动态监管?商账管理的方法与技巧有哪些?如何有效挽回坏账损失?

6、如果涉嫌融资性贸易,即使按净额法也存在违规。一旦出险,自以为拥有的权利也不会得到法院支持……到底该如何规避融资性贸易?

7、代采代销、自营买卖、出口代理等常见业务的风控难点、误区有哪些?

8、合规监管下,营收压力依然很大,而大宗行情又不好,怎么办?从30年大宗行业周期和前人经验来看,如何穿越周期?

9、近年大企业暴雷不断,类似江苏德龙破产,几大知名国企供应链公司都踩雷,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警醒与启示?

10、当前国企面临大宗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该如何应对风险并保量增量?

11、国企与民企进行混改有哪些坑,怎么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如何有效管控股权投资主体资产?三重一大决议如何优化?

课上,3位专家老师将重点围绕:集团型国企管控供应链子公司问题、业务与风控团队打架问题、货物直发/原地货转与合规问题、团队绩效指标设计问题、国企混改问题、规避融资性贸易问题、全面风控体系建设问题等展开授课,并通过答疑+研讨形式,手把手带你通过调整风控策略来支撑业务增长。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做自营买卖业务时,国企供应链公司最易碰到的5大高危雷区与破解之术,守住“钱袋子”!
下一篇:国资委最新定调!2025年国资央企将在三大领域加大投资
  • 毛莉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物联网+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20)
    蔡宇江
    国内首份以物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行业报告。将于2020年9月17日《第六届中国物流金融创新高峰论坛》重磅发布。
    2012年上海钢贸事件、2014年青岛港事件后,国内的大宗商品仓储融资进入一个低谷的状态,银行谈“钢”色变,全线退出这一市场。时过境迁,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存货融资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有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法律和行业规范也逐步完善,面对巨大的市场刚需,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科技型企业联合前瞻性的银行又开始创新并开展存货融资业务,整个业内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继应收账款票据化之后,仓单数字化、生态化又成为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另一大趋势。
    顺应趋势,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联合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携手对当前国内的物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实践情况、标杆案例等进行梳理,率先在业内推出本白皮书,希望为业内同仁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参考,推动行业健康、加速发展。 在此特别感谢上海大学储雪俭教授、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张春艳女士的专业指导。同时,对为本白皮书提供案例的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篇幅有限,本白皮书无法为大家呈现业内所有的案例、经验、方法!万联网将继续秉承助力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持续为中国供应链金融提供多元化的智慧服务,为构建共生、共享、共赢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不懈努力!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
    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
    2020年9月11日
    了解更多>
  • 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白皮书 2022
    万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万联网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多位行业专家联合编撰
    <10大案例集于一本>中晟供应链、小硕科技、盈佳信联、国网英大碳资产、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宝凯道融、网商银行、六六云链、伊利、苏州新建元和融......
    <行业最新动态一览>聚焦行业热议话题,监管、票据、绿色信贷、政企银合作、仓单、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了解更多>
  • 供应链金融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宋华教授经典作品——《供应链金融》全新修订!《供应链金融》曾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物华图书奖一等奖荣誉,目前该书经典再版,已登陆各大电商平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内人士不容错过的精品读物!
    了解更多>
  • 中国物流金融创新实践白皮书(2019)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
    系统阐述了物流金融发展的态势和趋势、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和金融科技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通过16个优秀企业案例介绍了金融科技企业、互联网+物流平台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供应链管理公司和银行等不同行业“物流金融”的创新做法。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