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家新央企大动作!一口气成立9家能源子公司,加速构建资源循环产业生态圈

万联网综合整理 , 国企供应链智库 , 2025-04-21 , 浏览:760

新央企大动作,一口气成立9家子公司!

据天津日报4月19日报道,4月18日,在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资环集团”)成立半年之际,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展业推进大会召开,会上传来一连串好消息:9家子公司揭牌成立,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华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8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托管协议……进一步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跑出展业兴业“加速度”。

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据了解,作为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国家队”,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成立半年来,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先后与1000多家企业及行业机构洽谈,以废弃物精细管理、有效回收、高效利用为路径,加快打造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

2024年10月18日,中国资环集团在天津挂牌运营,标志着我国迎来了第98家中央企业。作为专注于资源循环利用的央企,中国资环集团自成立以来,便肩负着打造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使命。中国资环集团注册资本为100亿元,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从股权结构看,国务院国资委、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各占20%,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各占10%。

根据《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组建方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绿色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池有限公司、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色金属投资有限公司、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机动车有限公司、中国资源循环集团设备资产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绿色纤维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子电器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塑料再生有限公司9家子公司揭牌成立。

其中,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绿色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将聚焦资源循环行业体系化技术研究、集成和应用,重点难点技术攻关及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产出重要科研成果。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池有限公司将围绕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建立国家电池数据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电池银行、国家级电池回收示范基地等平台,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电池循环利用综合服务商。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表示:“在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成立半年的节点上,9家子公司揭牌成立,标志着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组织架构进一步完善,开启了展业新起点。

与此同时,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华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国家电投、中汽中心、中国一汽、国家电投资本控股、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8家单位签署协议。

国家电投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栗宝卿说:“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我们将与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在能源电力领域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项目开发及循环再生利用、科技创新及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开展合作,打造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央企合作标杆。”

资源循环行业未来可期,大有可为

万联网了解到,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坚持盘活存量,整合央地资源,开辟再生钢铁、有色金属、动力电池、废旧纺织品、新能源器件等基石业务,完善全国首个手机安全回收处置链条,布局全国性电子涉密载体销毁处置利用网络,并且突破核心技术,搭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资源循环回收体系。

半年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组建了动力电池、有色金属、设备更新、绿色纤维等多个工作专班,聚焦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业务规划等方面,围绕新能源器件、动力电池、绿色纤维、有色金属、塑料再生、设备更新和电子电器等细分领域,培育一批领军企业,保障国家资源安全。

与此同时,中国资环坚持科技引领,通过举办首届科技创新大会、建设绿色科技研究院等举措,突破核心技术,构建多层次资源回收体系。集团聚焦动力电池、有色金属、电子电器等细分领域,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并推动“零碳园区”“示范基地”等标杆项目建设。

中国资环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宇强调,要以“国家队”使命担当,引领资源循环行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快数智化转型,绘制战略资源技术图谱,掌握“独门绝技”,争当行业创新排头兵。

中国资环还将深化国际合作,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循环产业国际化发展;同时,通过“赛马”机制激发内部活力,协同各业务板块资源,培育新增长极。天津市表示,将全力支持中国资环发展,助力其建设世界一流资源循环产业集团。

刘宇表示,中国资环将立足“兜底保障者”“政策执行者”“标准探索者”定位,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路径提升核心竞争力。未来,集团将通过穿透式监管和AI赋能,打造现代治理体系,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提升循环经济质量贡献央企力量。

来源:天津日报等,万联网综合整理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万联网综合整理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数字人民币全球化布局与中国自贸区升级战略: 2025 年跨境数字贸易支付革命全景透视
下一篇:钢铁央企宝武系内部整合提速!宝钢股份拟出资90亿拿下马钢核心资产49%股权
  • 国企供应链智库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
    万联网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是由万联网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战略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一众业内专家大咖共同编撰的,重点分享了15位业内专家对供应链服务业态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并整合了9大特色标杆案例,对供应链从业者极具指导价值。
    了解更多>
  • 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白皮书 2022
    万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万联网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多位行业专家联合编撰
    <10大案例集于一本>中晟供应链、小硕科技、盈佳信联、国网英大碳资产、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宝凯道融、网商银行、六六云链、伊利、苏州新建元和融......
    <行业最新动态一览>聚焦行业热议话题,监管、票据、绿色信贷、政企银合作、仓单、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了解更多>
  • 中国物联网+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20)
    蔡宇江
    国内首份以物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行业报告。将于2020年9月17日《第六届中国物流金融创新高峰论坛》重磅发布。
    2012年上海钢贸事件、2014年青岛港事件后,国内的大宗商品仓储融资进入一个低谷的状态,银行谈“钢”色变,全线退出这一市场。时过境迁,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存货融资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有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法律和行业规范也逐步完善,面对巨大的市场刚需,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科技型企业联合前瞻性的银行又开始创新并开展存货融资业务,整个业内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继应收账款票据化之后,仓单数字化、生态化又成为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另一大趋势。
    顺应趋势,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联合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携手对当前国内的物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实践情况、标杆案例等进行梳理,率先在业内推出本白皮书,希望为业内同仁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参考,推动行业健康、加速发展。 在此特别感谢上海大学储雪俭教授、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张春艳女士的专业指导。同时,对为本白皮书提供案例的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篇幅有限,本白皮书无法为大家呈现业内所有的案例、经验、方法!万联网将继续秉承助力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持续为中国供应链金融提供多元化的智慧服务,为构建共生、共享、共赢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不懈努力!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
    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
    2020年9月11日
    了解更多>
  • 供应链金融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宋华教授经典作品——《供应链金融》全新修订!《供应链金融》曾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物华图书奖一等奖荣誉,目前该书经典再版,已登陆各大电商平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内人士不容错过的精品读物!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