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收藏:揭秘虚假贸易、融资性贸易、合规与风控最常见的6大典型误区及16个常见困惑
自从2023年10月国资委发布《关于规范中央企业贸易管理严禁各类虚假贸易的通知》(简称“十不准”),2024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以来,越来越多的国有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简称“国企供应链公司”)深刻认识到了融资性贸易、虚假贸易的危害。
去年,万联网联合业内一众实战老师组织的10多场相关培训中,500多家企业纠正了一些认知上的误区、解决了一些困惑,并学习到了整改与发展的方法。
如今临近岁末年初,国企又将迎来审计以及2025战略规划。为了帮助更多的国企供应链公司做好准备,理清思路,下面借鉴1000+名学员与5位资深专家的经验,从“合规、风控、业务”三个维度为大家总结了6个典型误区与16个常见困惑。
6个典型误区
1、合同单据完整,就不会被认定为虚假贸易、融资性贸易?
即使有完整的买卖合同、银行流水、记账凭证、发票、结算单、货权转移证明单、收货确认单等材料,如果无法证明自身的真实商业目的是贸易而不是融资,一样会被认定为虚假贸易、融资性贸易。例如无法证明货物确实交付,或者对商品有定价权,或者确实承担了其中的货物风险、市场风险,并对相关商品质量、售后等承担责任等;又如,无法解释为什么跟行规常规不一样等,为什么是固定收益,为什么公司上下都只关心资金安全而不怎么关心货物,为什么会出现高买低卖,为什么货品滞留的时间不同于行规等。
以上都会暴露“实为借贷”的实质。因此,不是单纯去整改合同、单据就足够的,要回归业务本质,从底层商业逻辑到制度体系到运营执行全过程都整改。
2、不出资或不变相出资,只做通道,不算融资性贸易吧?
从风险角度来说,不少国企觉得自己不出资或不变相出资,只做通道方,下游全额支付给我后再支付出去,非常安全。殊不知,首先,一旦下游没收到货,通道方怎么证明自己有交货,如果没法证明,是否要赔偿给下游;如果能证明整个贸易是虚假的,名为贸易实为借贷,合同无效,那自己的确可以不用承担合同上的交货责任或退款责任,但是问题是要去举证证明上下游是虚假贸易、循环贸易、融资性贸易,取证是非常困难的,在此期间公司上下没有一个人能睡好觉。而且,并不是说通道方证明了上下游是虚假贸易,就没有责任,不用赔偿了。
相反,存在过错的要承担损失方的10%-30%的损失,若通道方一开始就是明知“虚假”的,那还可能要承担100%责任。因此,不要以为不出资没有资金防线,有营收,出了问题合同还无效、不用背责,多好的业务。天上不会掉馅饼。
3、按净额法计算,不会被定性为融资性贸易?
有的国企觉得大不了我不要营收了,我按净额法记收,这不算融资性贸易了吧?!实际上不是的,按国资委的定义,融资性贸易的特征是:
a)虚构贸易背景,或人为增加交易环节;
b)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均为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或上下游之间存在特定利益关系;
c)贸易标的由对方实质控制;
d)直接提供资金或通过结算票据、办理保理、增信支持等方式变相提供资金。
从特征来看,跟净额法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审计与监管首先是看贸易是否真实,第二判断是否为融资性贸易,第三判断如何确认收入,三个事情不能混为一谈。
4、上下游都是国企,不会被定性为融资性贸易?
国资委监管的核心本质是要求不能出风险,可能有的人会觉得只跟国企做买卖,一旦出了问题,就找上下游国企赔偿,这样风险就会很低,非国企一律不准入。大量案件也证明,这种拍脑袋的风控会把国企坑的很惨。国企坑国企的案例在现实中并不少见,原因之一是“原来的资金链断了,得找个接盘侠进来自己才能脱身”。且不论这本身实质上有融资的属性,一旦出现了风险,是否违规这都变成小问题了。
换言之,关键是要去综合地判断贸易本身的风险,看真实性、合理性、闭环性,而不是过度依赖国企或者大企业合作方的主体信用。
5、不做原地货转业务,要求必须移库,不会被定性为虚假贸易?
货物真实流动是判断业务是否真实的重要因素,因此有人会误解: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要求必须移库,必须实现货的移动,才能确保合规、安全。货物有真实交付流通,的确是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
现实中,这也是一种拍脑袋的风控要求。有的货物是不能移库的,如果移库,反而有猫腻,风险增大,这在司法实践中是有案件的。不能为了合规而合规,也不能拍脑袋不尊重行业规则来做风控。
6、融资性贸易只跟国企有关,非国企不用关注?
不少人可能会忽略掉融资性贸易跟民营上市公司也有很大的关系。近年来证监会也是三令五申要严惩“空转”“走单”等虚假贸易。2024年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证监会、公安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要求:依法惩治“空转”“走单”等虚假贸易,严打利用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票据交易等方式实施财务造假。非上市的民营企业对于融资性贸易是否就不用关注?
非也,也要特别注意司法实践中法院对“名为贸易、实为借贷”的判定逻辑,不然会踩坑。因为一旦被判定为“实为借贷”,合同无效,不管合同里面写得多好,合同是没法保护自己的权益的,要求第三人做担保,担保合同也是无效的。为什么国资委视“融资性贸易”为洪水猛兽,背后核心是因为风险难以防控,可怕的不只是法律风控失效,欺诈风险更可怕。
16个困惑
除了上述6个典型的误区,很多学员还会有以下16个困惑:
-
1.要以合规的方式开展业务,风险不就增加了吗?
-
2.合规、风控、业务三者真的不能兼得?
-
3.是不是中了十不准的任何一条,业务就不合规呢?
-
4.关于直发瞬转,一定要停留一段时间才能合规吗?
-
5.将大部分风险转嫁难道不是更安全吗?
-
6.把合同单据整改得足够完善,就不会被认定为融资性贸易了吧?
-
7.大不了按净额法记收,这就不违规了吧?
-
8.上下游交易对手都是国企或大型企业,风险就更低了吧?
-
9.长期合作的老客户比较可靠,风控可以放松点?
-
10.不管什么业务,货物必须移库,仓储方必须是国企,业务就更安全了吧?
-
11.签了合同付了款,拿到了货转单,货物还能不是我的?
-
12.定期不定期安排人盘库,风险就可控了?
-
13.一旦掉进融资性贸易、循环贸易的局,只要自己是善意的,问题就不大?
-
14.除了大宗托盘,其他模式起量都很慢,市场规模也不够大?
-
15.供应链公司只能在营收、融资方面给集团带来价值?
-
16.国企真的能做成贸易商吗?
如果您对上述问题还没有清晰的答案或者需要更多的指导,欢迎2月底来参加第三期国企供应链贸易全面风控实操课,课上,拥有17年供应链业务实战经验的合规与风控专家张老师可以为您现场解答。
同时,课程现场还有拥有20多年大宗供应链与产业互联网平台创业经验的黄老师和前世界500强首席风控官张老师共同交流。
课上,3位专家老师将重点围绕:货物直发/原地货转与合规问题、规避融资性贸易问题、代采代销/自营买卖/出口代理业务雷点问题、实质掌握货权问题、集团型国企管控供应链子公司问题、业务与风控团队打架问题、团队绩效指标设计问题、穿越大宗周期寻增长问题等展开授课,并通过深度解析10大案例+若干小案例,配套系列风控实用工具模板,以答疑+研讨形式,多角度、更全面地讲述国企供应链公司在开展贸易业务中,该如何设定风险目标、建立风险组织,构建全员、全流程、更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报名联系:李老师19168536275
往期参训企业有:
湖北联投、湖北交投、湖北商贸、湖北长捷、湖北宏泰、延长石油、正信集团、河南铁投、中国航油集团、山东民生资源集团、武汉金控、厦门信达、厦门海峡、厦门港口、湖南建投、兴港集团、陕西文投、江西蓝投、丰城金控、廊坊国投、鹤壁绿康、国创鹤壁、深圳港、新星丝路通、卓尔智联、广西再生资源、辽宁成大、新疆天富、广东合捷、北京京粮、长如贸易、四川联程资产、瓯江口产业集团、江西江冷、河南中豫、大河国际、钰翔集团、东伊实业、连云港投资、山东海洋投资、鲁担产融、山东富源、苏海集团、兴瑞实业集团、九龙江集团、两光一车、国展实业、黔北天然气、北京佳之兴、山东惠沂通、贵沃粮油、广东精益、中安供应链...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下一篇:德龙系破产起余波:资产审计遇阻,某地方国资被指拒付超10亿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