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华:只有立足于产业实际需求、紧跟科技创新步伐,供应链金融才能实现多方共生共荣与新质发展!

日照银行 , 宋华 , 2024-10-29 , 浏览:5363

10月25日,2024供应链金融赋能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日照召开。大会由日照市发改委、南京银行、日照银行联合举办,主题是“数字生态 智链未来”。来自黄河流域及相关省市等地的银行、企业、高校研究院等170余家机构代表参会,共商供应链金融发展新路径,共建产业链合作新生态,共绘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图片来源:日照银行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吴玉章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华发表了题为《创新供应链金融助力产业新质发展》的演讲。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们,非常荣幸出席本次会议。现今,如何通过供应链金融来促进整个黄河流域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如何看待现在的供应链金融?自 2017年国办发80 号文正式提出之后,一直到今天,在各行各业的共同推动和政府倡导下,供应链金融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政策环境优化,近年来,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为产业新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技术进步驱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供应链金融的透明度和效率,降低了风险。三是市场需求增长,企业对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各种场景不断涌现推动了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几年我们可以看到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但在推动其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困惑。一是供应链金融的混淆。产业、行业对供应链金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社会上更多的是谈金融色变,尤其是我国明令禁止融资型贸易,所以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怎么去判定这是供应链金融还是融资性贸易?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以至于现在的业界有一个笑话,凡是成功了都叫供应链金融,凡是出问题了一律叫融资性贸易。那么到底我们怎么去把握这个度?这恐怕是今天的一个很大的挑战。二是数字科技的成本与效用。数字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蔚然成风,是克服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是部署技术具有成本,又难以短期见到成效。三是金融风险。非银机构生存恐慌,传统商业银行面临发展瓶颈,存在脱核与固核的困惑。前一阵我去广州开会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小贷公司,包括一些保理公司的生存都岌岌可危,传统的商业银行也面临着一个瓶颈,这个瓶颈是去年11月银保监和人民银行提出的脱核金融。但是我们真的能脱核吗?如果完全脱核了,风险如何管控?都是存在的问题。

前几年反映的状况是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但最近一两年带来的问题是,不仅仅是中小企业的资金承压,连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资金也有挑战。下图数据列示了国有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去年第一季度,存货周转天数是207天,第二季度172天,第三季度175天,第四季度159天。而今年的第一季度213天,第二季度332天。如此长的库存周转天数,说明今天国有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是越来越低的。我们再看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从113天到107天、110天、96天、128天、129天。应付账款的周转天数是579天、268天、181天、135天、620天、334天,大概是这么一个状况。

这些数据说明今天我们遇到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中小企业的问题,而是扩展到了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在这样的形势下,供应链金融何去何从?这是摆在面前需要深思的问题。再加上现在国家提倡发展新质生产力,所以一方面我们面临困境,另一方面国家又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我们来看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对供应链意味着什么?一是数字化转型与效率提升,新质产业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提高效率和竞争力。二是可持续与绿色低碳化,新质产业注重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低碳化,采用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模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三是智能化升级产业创新,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优化生产和服务推动产业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因此,今天的供应链金融面临着一个深刻的革命,我个人认为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创新。首先是重新认识供应链金融。以往我们把供应链金融视为一种融资行为,利用焦点企业的信用为它的上游和下游提供运营资金,那么这个对不对呢?也对,因为的的确是这样,但是在今天,如果只仅仅局限在这个层面看待供应链金融,恐怕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第二层含义是提高资金流转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供应链金融,加快资金周转,推动产业健康、绿色发展。第三是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供应链金融整合产业链资源,促进信息共享,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所以,今天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解越来越需要站在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去思考。

那么,未来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到底应该怎么创新?我个人认为体现为三个层面。一是多主体协调共同推进供应链金融业务。底层是数字技术,用于推动合约标准、数具标准、数据治理,多主体则指的是大企业之间、母子公司之间和各个分公司、子公司之间的协同。 最近我提了“三能”的概念,什么叫三能呢? 第一个首先是助能,通过我们的平台让大型企业、大型组织的能力变得更优秀,这个概念叫助能。 当然针对于中小微,真的没有这个能力获得资金或架构数字技术,那就变成了赋能。 其次是针对产业园、区域经济,那是创能,就是如何让不同的环节形成业务主体,能够循环起来,能够创造一种能力。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助能变得很重要。比如说它底下的一个分公司是没有银行信用的,那么能不能通过相互信用的配合来助它,让它的能力发展起来?这是母子公司的协同,还有企业上下游的协同,这个上下游不是简单的上游和下游,而是多级链条的上下游。当下游没有信用的时候,能不能够通过下游的下游、上游的上游信用整合进来推动供应链的金融?当然还有问题是债权跟货权协同,我们今天的很多金融产品要么分为债权内,要么分为货权内,是两大系列的产品。但是实际上今天供应链金融产品可能需要债权与货权结合起来,在不同节点用不同的要素去加以防范风险。此外,还有政企银技协同,政府、企业、银行和金融科技四方充分协同。

第二个维度是多环节之间的协同问题。如果我们把产业链、供应链看作是网络关系,那么各个网络之间的节点和业务的环节可以有效地整合出来一个新的场景。近期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未来可能出现以权益管理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我们的数字技术把整个产业链先做到数据标准、函证标准、仓储标准和业务留存标准,那么在这个基础上,针对于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能够把它结合进来。比如说当我们从境外进货的时候,很多境外的供应商需要一部分的预付款,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抓住某个权益,根据供应商的状态来实现预付款融资?一旦交给船运公司,这就形成了一个预提单融资,那么一旦到了我们的岗,就形成了提单融资,一旦转到库里面,就变成了存货融资、仓单融资。如果向下销售,它又变成了信用融资、反向采购等,那么能不能基于这个业务的过程,把每一个数据做成一种权益,基于这种权益来开展一体化的金融服务?未来我们可以从大链条、多环节之间的联动和协同来考虑整体产品的策划和管理。

第三个维度是区域间的协同。事实上,产业链不等于供应链,因为供应链是业务上下游的关联关系,它是构成的一个网状关系,而产业链是不同产业之间、不同环节之间所构成的一个网状关系。实际上在今天很多产业运行中,它一定会跨区域、跨国别,这就涉及到不同区域都有自己的产业集群,但是通过产业的关联关系构成了一个紧密的产业互动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实现多区域之间的协同,就变得异常重要。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要做到几个方面,第一是交换共享的数据平台和交互,那么这个建设怎么建?不是说仅仅作为一个单位的数字化的平台,怎么能够实现多平台跨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也就是我经常讲的原平台的建设问题。第二是数字化的供应链金融的标准和规则是什么?就是跨区域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时候,规则体系在哪?第三是内外双边的保兑仓、海关仓、监管仓的合作机制问题,否则很难实现跨区域。当然在这个基础上链接,比如说境外产业集群和境内产业集群怎么形成一体化、开展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而这里的金融服务就不一定是融资了,也包括融资租赁、保险、全链条融资、绿色金融等。

所以,我们下一步推动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产品创新是很重要的。产品创新要求管理创新,我个人认为有三个方面需要去考虑。

第一是要素管理,供应链金融产品面向企业,面向上下游,还是面向整个产业?对于要素的创新是不一样的,标准、数字技术、多维数据校核等要求都不一样。如果仅仅是企业层面的供应链金融,需要去确立运营要素的规范和标准,也就是说采购、生产、分销的标准是什么?但是如果面向供应链层面,上下游要素的规范和标准就变得很重要,而到了产业就需要建立产业的标准和基础设施。

第二是要素管理创新。对于债权类商品,基于供应链运营场景和交易质量把控度两个维度,可以分为四种场景。场景一依托核心企业的配合和相应信息的把握开展金融活动,场景二虽然服务特定企业,但其质量未必能够把控住,需要通过第三方。这就需要将核心企业的运营活动和服务、数字的透明和穿透管理结合起来,明确与核心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场景三服务于行业,管理的关键在于利用区块链数字技术,在保证信息不篡改的前提下,通过多环节的数据校核保证金融安全。场景四是最难达成的,需要梳理企业关系图谱和产业知识图谱,把握全程的交易链,形成闭环。

对于货权类产品,货权与债权并不一样,比如像我们日照银行做的大宗物资和大宗商品,货权的关键在于物流资源是否可控,货权要求有扎实的物流网络的基础设施。货权类也可以分为四个场景,分别需要与特定企业配合、整合多方数据、加强对贸易要素的把握和整合多元数据。

第三是关系管理。如果产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到后面一定会涉及到一个多元主体治理问题。一方面会涉及数字化的多元管理,包括数字化的契约管理、关系管理、环境管理和制度管理。另一方面是多元化的数字管理,数字化已经成为了每一个企业的标配,但凡是有一定能力的企业都在做数字化建设,但是未来一定会出现数字化孤岛,就是每一个企业都在讲自己的体系,因此多元化的数字管理就变得异常重要。尤其是跨区域、跨链条、跨环节之后,怎么实施多元化的数据治理、多元化的信息治理、多元化的数权治理和多元化函证治理。

最后是模式创新。第一个是以要素为基础的金融转变成为以行为和能力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以往做供应链金融大部分都是基于要素啊。什么叫要素呢?我们构成的买卖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也就是我们说的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基于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做金融,这叫要素金融。同样物的金融也是一样,一旦形成了仓单和存货,就以这些要素来开展供应链金融。但是未来可能还需要考虑的是以行为和能力为基础的金融啊,就是要素在某个阶段还没有形成,但是基于行为和能力的把控开展供应链金融。

那么,什么样的能力和行为我们需要把控,我列了以下六点。第一是企业的经营行为,比如日常的订单处理速度、库存管理效率、客户服务响应等,可以作为供应链金融评判的依据。所以不一定非要发生应收应付,在此之前我们就可以开展供应链金融。当然还有管理能力的评估、市场表现跟踪、技术创新应用、风险管理与控制、合作关系等,都可以纳入进基于行为和能力的评价体系。

第二个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转向以可持续低碳为目标的供应链经济。下图是这一过程五部曲。首先要做降碳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让整个产业链的活动数字化,来识别降碳的场景;第二步是数字信用化,识别了降碳的场景后,怎么将综合性的数据关联起来,系统地刻画降碳的程度,从而产生综合性?第三是信用传递化,因为信用不传递出去,金融进不来。以往很多金融机构发行的绿色信贷,但是对于绿色技术的创新和降碳的成效并不明显,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金融机构不懂产业链,它不知道产业链的降碳实际情况是什么。所以如果我们把综合的信用传递出去,资金就进来给到多级合作伙伴,鼓励它们进一步降炭。最后一步是服务数字化,就通过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动数据的分享和数据的整合。今天我们很多企业对数权的意识很强,谁都不愿意把数据拿出来。所以要想它真正能够把可以分享的数据拿出来,唯有一个办法,无利不起早,就是通过这种利益让大家真正能够自觉自愿地协同起来。

第三是以单一企业的金融转向以产业集群和生态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以往我们都是瞄准的一个具体的一个场景,但是将来可能我们更多的要关注产业集群,当然围绕产业集群,我们的银行需要合作,要向银行集群;科技也要集群,因为不是一个科技公司能够包打天下的,只有跟其他公司充分合作,才能真正把握到全链条的可校合多维数据啊。除此之外还需要行业以及政府把它结合起来,推动我们整个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转型。

总之,只有立足于产业链条的实际需求、紧跟科技创新的步伐,并在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与监管要求的框架下运营供应链金融,才能真正发挥其连接实体产业与金融服务的桥梁作用,推动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深度融合,实现多方的共生共荣与新质发展。谢谢大家!

来源:日照银行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日照银行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中瑞实业总裁王金昌:从金融视角解读供应链管理平台的发展模式
下一篇:王国文新书|《AI与大数据分析重塑供应链管理》:AI能在供应链管理中做什么?
  • 宋华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物联网+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20)
    蔡宇江
    国内首份以物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行业报告。将于2020年9月17日《第六届中国物流金融创新高峰论坛》重磅发布。
    2012年上海钢贸事件、2014年青岛港事件后,国内的大宗商品仓储融资进入一个低谷的状态,银行谈“钢”色变,全线退出这一市场。时过境迁,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存货融资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有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法律和行业规范也逐步完善,面对巨大的市场刚需,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科技型企业联合前瞻性的银行又开始创新并开展存货融资业务,整个业内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继应收账款票据化之后,仓单数字化、生态化又成为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另一大趋势。
    顺应趋势,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联合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携手对当前国内的物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实践情况、标杆案例等进行梳理,率先在业内推出本白皮书,希望为业内同仁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参考,推动行业健康、加速发展。 在此特别感谢上海大学储雪俭教授、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张春艳女士的专业指导。同时,对为本白皮书提供案例的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篇幅有限,本白皮书无法为大家呈现业内所有的案例、经验、方法!万联网将继续秉承助力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持续为中国供应链金融提供多元化的智慧服务,为构建共生、共享、共赢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不懈努力!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
    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
    2020年9月11日
    了解更多>
  • 国企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报告
    万联网
    中国当前面临需求不足、预期不稳的困境,国企必须带头稳经济、稳预期。但当前国企供应链公司在业务运作中也面临缺业务、缺人、缺风控经验等诸多挑战 为解决上述问题,由万联网发起、联合生态内有实操经验的企业家与专家,围绕地方国企践行“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于2023年4月开始编撰,历经数月最终形成《地方国企供应链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一一“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促进地方产业生态发展》(简称《国企指南》)。
    了解更多>
  • 国企供应链公司新质发展行动白皮书2024
    梁超杰 蔡宇江 许书川
    由万联网首席金融顾问梁超杰、万联网创始人蔡宇江联合万联供应链新质发展智库7位专家共同编撰, 了解国企供应链服务本地产业的新模式与落地经验 通过国联股份-冷链多多、秦岭数字、草都、冠之链、全联农科、河钢供应链12个案例,从新资本、新分工、新模型、新园区、新基建、新产融、新财务、新要素、新IT等层面,为国企供应链公司提供更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
    了解更多>
  • 中国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
    宋华 蔡宇江 黄贵生 许书川
    经济发展需要信心,供应链金融发展下一个十年应如何重拾信心? 《中国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提出:首先,要秉持“先产业后金融,深入产业场景、科技场景以及制度环境场景去发展供应链金融,实现数实融合、以融促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要准确把握政策方向与监管精神,要在近年大风险事件中学习提防重大风险,要找到既有贸易又合规的增长方式,基于产业集群的平台要找到资本认可的发展路径,要突破产融无法切实相向而行的屏障,要有数据资产化布局占领未来资产、要善用公共基础设施借势借力发展。白皮书将围绕上述方面,为业界同仁梳理趋势、关键经验及可借鉴标杆,帮助大家重拾信心、行稳致远。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