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华教授观点| 供应链金融再审视:以“度”为尺、以“效”为标,服务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
转载自:期货日报公众号
2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 引导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通知》对于明确供应链金融的业务范围、规范行业发展、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重建供应链金融的行业生态,还将推动其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根本目的。
充分理解《通知》的重要性,需要从中国供应链金融的起源、目前实体经济面临的挑战、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和方向、各方在供应链金融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供应链金融深入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1、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与当前困境
传统金融模式的局限性导致供应链金融在中国兴起。过去,为解决产业链上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困境,保理和反向保理等手段被广泛采用。然而,由于商业银行难以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情况,加之大型企业不愿确权,这些手段往往难以实施。在此背景下,市场参与者逐渐认识到,只有深入理解并控制供应链,才能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通过深入了解产业链实际运营情况,资金才能精准流向中小企业,并确保其安全性。
供应链金融长期运作离不开大型企业的配合与支持,商业银行也能有效控制金融风险。供应链金融依托核心企业的原因是商业银行与产业运营距离较远,难以深入了解供应链的具体运作情况。然而,这些举措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中小企业的资金困境不仅未能缓解,反而更加严峻。与此同时,大型企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资金压力。数据显示,2023年中小企业应付账款的平均周转天数为330天,2024年前三季度增至351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196天增至228天。大型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同样面临资金压力。以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为例,2023年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300天,2024年前三季度增至407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105天增至129天。这些数据表明,无论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资金压力都与日俱增。
缓解大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需要标本兼治,运用“尺度”来衡量和指导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加强监管和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以“尺”来证伪供应链金融,确保其透明和合规;另一方面,以“度”来促进供应链金融有效发展,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供应链金融不应被妖魔化为“万恶之源”,也不应被理想化为“万能药”。相反,应从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合理设定其目标和行为准则。这正是《通知》的核心价值所在——重新审视和定位供应链金融,一方面通过规范支付行为和明确主体责任来净化制度环境,另一方面通过供应链金融创新以及在监管框架下合理运用金融工具,使其真正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2、供应链金融基础、本质与功能再认识
《通知》明确了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和方向,即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高质量发展、保障产业链的安全与韧性。要深入理解供应链金融的作用,需结合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本质和核心功能进行考量。供应链金融的基础在于产业供应链,其构建程度和运行质量决定了供应链金融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衡量产业供应链的质量,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公营链”“共盈链”“共赢链”,这三个关键词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公营链”强调关联企业及相关利益方能够有效协同合作,共同努力,以平等的心态相互沟通和交互。“共盈链”关注的是参与各方能否共同创造经济价值、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不是通过剥夺他人利益来实现自身经济目标。“共赢链”意味着各方通过合作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进而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公营链”“共盈链”“共赢链”构成了供应链金融的前提条件,否则,在缺乏高质量产业供应链的基础上进行所谓的金融活动,结果要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要么“走味变调”。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在于通过金融手段优化产业资金流,确保高质量产业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其核心目标是让产业链“血液”(资金)能够稳定、持续、健康地流动,避免因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倒闭或产业链中断。因此,供应链金融不仅是一种融资工具,更是一种产业链资金优化管理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从这一视角出发,供应链金融的宗旨在于通过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供应链金融通过整合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实现资金的精准投放和高效周转,从而确保供应链各环节顺畅运作。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根源在于从业者对供应链金融本质的误解。如果仅将供应链金融视为一种融资活动,或者将其目标局限于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获取融资收益,就会导致目标异化。这种狭隘的理解不仅忽视了供应链金融在优化产业链资金配置、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方面的作用,还可能累积金融风险并增加产业链脆弱性。因此,正确理解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至关重要。供应链金融不仅要满足企业的短期融资需求,更要通过金融手段促进产业链长期健康发展。只有在这样的动机和立场下,供应链金融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
要想达到供应链金融优化产业资金流的目的,就需要夯实其核心功能。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功能是基于供应链“创造信用”“传递信用”“释放信用”。“创造信用”意味着通过多种手段增强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信用价值,这是供应链金融的根基。供应链金融依托于产业链的实际交易,将供应链业务数字化、关联化、整合化,以精确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从而创造信用。“传递信用”指的是拥有信用优势的企业将其优势传递给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这一过程不仅解决了资金流问题,还稳定了供应链的业务和合作关系。“释放信用”构成了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目标。一旦确立了供应链信用及其信用关系,便能借助供应链金融运用多种金融工具,缓解产业链及企业面临的综合资金难题。
3、供应链金融中的角色和挑战
《通知》在规范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时明确指出,信息中介不得转变为信用中介,这需要准确把握两个关键概念。信息中介的角色仅限于传递信息(例如借款人的信用状况、项目风险等),不参与资金的交易过程,也不直接涉及资金定价或承担信用风险。相对地,信用中介则以自身信用作为担保,直接参与交易,充当资金供需双方之间的“中间债务人”。它们吸收资金(如存款)并重新定价后进行投放(如贷款),通过赚取利差来实现盈利。显然,这一规定阻止了某些机构在没有相应牌照的情况下,利用信息优势直接从事金融活动。为了使《通知》真正得以实施,在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优化产业资金流的过程中,究竟需要哪些主体发挥何种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要清晰地理解上述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供应链金融涉及哪些主要参与者,以及这些参与者在供应链金融中应承担哪些职能。通常,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参与者包括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合作伙伴。在供应链金融中,这些核心企业及其合作伙伴的主要职能是创造信用。这不仅涉及核心企业通过其强大的运营能力来展现自身信用,还包括通过产业供应链管理,如业务穿透等手段,使上下游企业的信用得以体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通知》会赋予电子凭证合法地位。电子凭证或票据是创造信用的一种工具,只要管理得当,它可以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的另一个潜在参与者是综合信息服务商,其职责在于创造信用和传递信用,即有效地连接和整合分散在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信息,为供应链金融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通常,这些主体可能是核心企业或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公司。此外,在供应链金融中,另一个关键角色是风险定价者。风险定价者依据综合信息服务商提供的整合数据信息,作出金融产品的决策和定价,并管理相应的风险。显然,这一角色既是信用的传递者也是信用的释放者。这类主体通常为金融机构。当然,还有一类主体是流动性提供者,其可能与风险定价者是同一实体,也可能是其他合作方,最终负责释放信用。
在理解了上述各类主体及其职责之后,我们便能清晰地认识到当前《通知》实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产业企业如何证明其竞争力,包括产业竞争力,进而能够创造信用;综合信息服务商如何展示其强大的数据信息整合和服务能力,并且让利益相关者相信数据和信息的价值,实现信用的创造和传递;此外,风险定价者和流动性提供者如何深刻理解数据价值和资产价值,从而能够准确地进行定价、风险控制和释放信用。
4、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制度安排
《通知》的出台,为供应链金融规范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政策有效落实还需要良好的制度安排作为支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强化产业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扎实的产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在动产融资领域,建立制度化、数字化的管理体系和基础设施是供应链金融真正深入开展的前提。例如,通过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实现动产的全流程监控与确权,可以有效消除金融机构的风险顾虑。此外,供应链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也至关重要。只有统一行业标准,才能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供应链金融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从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第二,构建数据质量评价体系与交易市场,夯实风险管理基础。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在于数据,金融机构能否管好贷前、贷中、贷后风险,关键在于数据资产的管理能力。因此,建立科学的数据质量评价体系,明确综合信息服务机构的数据质量标准,是确保供应链金融稳健运行的基础。同时,数据交易市场的建设也不可或缺。通过规范数据交易机制,增强金融机构与信息服务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可以有效降低系统性风险,提升供应链金融的整体效率。
第三,确保政策的连贯性,促进公共数据与其他数据融合。政策协调一致对供应链金融的规范化发展至关重要。若政策出自多个源头且缺乏统一的步调,企业将面临困惑,政策的执行效果亦会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在供应链金融监管方面,既不能“偏左”(即过度干预),也不能“偏右”(即放任自流、不及时采取制度管理措施)。因此,各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合作,确保政策目标统一、措施相互配套。此外,公共数据作为一种关键的信息资源,如何与企业数据、市场数据等有效整合,共同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也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消除数据孤岛现象,可以进一步增强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效能。
综上所述,《通知》有效落实,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引导,更需要从基础设施、数据管理、政策协调等方面构建完善的制度安排。只有通过这些举措,才能真正实现供应链金融规范化、高效化发展,为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注入更多活力。
为助力供应链金融的繁荣发展,万联网计划于3月27日在深圳举办第十二届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论坛,届时将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宋华教授以及近30位行业顶尖专家、企业大咖及金融机构代表,并汇聚5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龙头企业、央国企、银行、产业互联网平台、保理、金融科技公司、基础服务商、数商等高管精英,围绕国企供应链合规与高质量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产业集群、县域经济、跨境供应链金融、数据资产、供应链金融脱核等关键词,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供应链,并提升供应链金融的效率和安全性。
本次大会将围绕“数实融合,以融促产”这一主题,分享最新的行业趋势、创新实践和成功案例,并将现场发布《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白皮书2025》、《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调研报告2025》、《中国数字供应链金融生态图谱2025》和 “2025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杰出企业”系列榜单。
通过此次论坛,参会人员能够深入了解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的最新发展动态,探索合作共赢的新路径,为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同时,这不仅是一场行业精英的开年业务交流大会,还是各大品牌曝光营销的最佳阵地。
参会/赞助/演讲联系:李女士19168536275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期货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