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供应链金融精准赋能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场景化、多元化的融资服务

金融时报 , 陈彦蓉 , 2023-02-13 , 浏览:7603

近几年来,供应链金融对于小微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愈发显著,各行各业通过有效应用供应链金融模式带动和促进企业纾困,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数字化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金融机构需携手供应链金融中多个主体持续深化运用新技术,进一步扩大供应链融资覆盖面,从而为更多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场景化、多元化的融资服务。


癸卯春节刚过,建筑行业的诸多小微企业便紧锣密鼓地投入新一年工作当中。“多亏了‘春节云梯’的‘雪中送炭’,让我们在年前快速从银行获得周转资金,一下子解决了公司的资金困境,年后开工我们干劲满满。”一位近期获得中企云链云租融资服务的建筑供应商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春节云梯计划”是中企云链近期联合多家银行推出的一项为建筑行业小微企业纾困的数字供应链融资服务。岁尾年初,一些建筑行业的小微企业一方面要应对原材料、人员工资结算等多个款项集中支出;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应收账款结算周期长、回款慢的困境,资金周转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


“由于节前时间紧资金急,第一次在我们云租平台上提出融资服务的小微供应商由于对贷款流程不熟悉,准备材料容易急中出错,导致实际贷款投放效率无法满足预期。”中企云链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解决建筑小微企业所面临的经营压力大、年底现金流不足的问题,中企云链旗下云租与多家银行多管齐下加快贷款审核流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平台数据校验审核着手,进一步提高审核效率。


中企云链通过云租平台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效率,是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供应链金融对于小微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愈发显著,各行各业通过有效应用供应链金融模式带动和促进企业纾困,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数字化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


作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金融是拉动产业数字化、带动产业链稳定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宋华认为,2022年,供应链金融显现出一些新的创新和突破。数字信用是其发展的一个关键词。当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强化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的信用画像和管理,已经成为目前供应链金融开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围绕供应链金融开展一系列从硬件到软件的建设,也是各行各业打造数字基础设施的主要举措。


实际上,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需要多方协作的融资模式,多个参与主体共同构成了供应链金融生态,包括资金需求方、核心企业、金融机构、金融平台服务方、提供技术服务的底层技术支持企业以及监管机构等。


有业内人士表示,现阶段主流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依赖于核心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存在多层级、断链、用户响应滞后、库存分散、多渠道履约与交付等问题。如果没有核心企业的担保增信,金融机构对下游经销商的采购融资缺乏推广的意愿和能力。此外,大部分与核心企业的直接关联度比较低的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数据孤岛的存在,金融机构识别核心企业信用大多仅能涉及一级供应商或一级经销商,难以对供应链上的第二层乃至第三层企业形成有效覆盖。


数字技术的加持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实践证明,数字供应链金融能够帮助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用资金扶持上下游的供应商和经销商体系,破解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困境。


上述中企云链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数字供应链金融平台上,主体信用进行供应链产业链上的信用传递,能在不改变原有应收账款账期的前提下,将供应商的应收账款通过电子债权凭证完成核心企业确权,并且根据企业实际贸易需求进行拆分、流转,或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并以核心企业的授信价格融资,降低供应商融资成本。


近年来,国企、央企注册增资商业保理公司纷纷搭建数字供应链金融平台。这从侧面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通过商业保理公司或数字供应链金融平台为自身供应链体系中的合作伙伴和中小微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


在宋华看来,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在夯实产业供应链以及产业互联网的基础上,强化产业数字化建设将成为各行各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技术赋能、多元数据整合、政企银数据协同的管理局面。大型企业应当建立一体化的数字供应链,实现业务的数据化,同时协助将数字业务化,将整合的、高质量的、多元校核的数据提供给投资方,将更多、更低利率的资金引流到产业供应链中,助力供应链高质量发展。


金融是小微企业持续发展的血脉。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通过服务与技术创新能够持续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在数字化发展日益深入的当下,金融机构需携手供应链金融中多个主体持续深化运用新技术,进一步扩大供应链融资覆盖面,从而为更多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场景化、多元化的融资服务。


有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当通过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构建数字化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将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与内外部数据结合,利用数据流、资金流的闭环管理构建大数据风控模型,识别和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此外,持续提升金融机构对供应链运行过程中信息的获取和运用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将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嵌入到交易环节,运用移动感知视频、电子围栏、卫星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对物流及库存商品实施远程监测,提升智能风控水平。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记者 陈彦蓉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金融时报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供应链金融很难让投资人满意?
下一篇:供应链金融“十八般兵器”,哪个你能玩的转?
  • 陈彦蓉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
    万联网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是由万联网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战略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一众业内专家大咖共同编撰的,重点分享了15位业内专家对供应链服务业态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并整合了9大特色标杆案例,对供应链从业者极具指导价值。
    了解更多>
  • 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白皮书 2022
    万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万联网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多位行业专家联合编撰
    <10大案例集于一本>中晟供应链、小硕科技、盈佳信联、国网英大碳资产、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宝凯道融、网商银行、六六云链、伊利、苏州新建元和融......
    <行业最新动态一览>聚焦行业热议话题,监管、票据、绿色信贷、政企银合作、仓单、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了解更多>
  • 中国物联网+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20)
    蔡宇江
    国内首份以物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行业报告。将于2020年9月17日《第六届中国物流金融创新高峰论坛》重磅发布。
    2012年上海钢贸事件、2014年青岛港事件后,国内的大宗商品仓储融资进入一个低谷的状态,银行谈“钢”色变,全线退出这一市场。时过境迁,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存货融资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有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法律和行业规范也逐步完善,面对巨大的市场刚需,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科技型企业联合前瞻性的银行又开始创新并开展存货融资业务,整个业内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继应收账款票据化之后,仓单数字化、生态化又成为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另一大趋势。
    顺应趋势,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联合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携手对当前国内的物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实践情况、标杆案例等进行梳理,率先在业内推出本白皮书,希望为业内同仁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参考,推动行业健康、加速发展。 在此特别感谢上海大学储雪俭教授、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张春艳女士的专业指导。同时,对为本白皮书提供案例的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篇幅有限,本白皮书无法为大家呈现业内所有的案例、经验、方法!万联网将继续秉承助力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持续为中国供应链金融提供多元化的智慧服务,为构建共生、共享、共赢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不懈努力!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
    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
    2020年9月11日
    了解更多>
  • 供应链金融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宋华教授经典作品——《供应链金融》全新修订!《供应链金融》曾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物华图书奖一等奖荣誉,目前该书经典再版,已登陆各大电商平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内人士不容错过的精品读物!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