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势头强劲,制造业出海如何乘风破浪?

万联网 , 毛莉 , 2023-09-28 , 浏览:4463

“出海”是2023年中国企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从国内企业组团出海抢订单,到中国出口“新三样”,上半年的多项经济热点、亮点均与出海相关。当前,“走出去”已成为本土先进制造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最近,中国制造又再一次迎来了里程碑式的进展。

华为新一代旗舰机Mate 60 Pro正式发布,最重要的是搭载麒麟9000s的芯片,而且也支持5G技术。不得不说,这是华为在受到出口限制之后的一次重磅回归,也是中国制造自主化进程的一次强势突围。

中国制造又一次站在了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用实力证明自身的强大。

而今天,一批又一批肩负中国制造重担的中小企业,也在相继出海走向全球。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自身产业链和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制造企业国际化能力显著提升,同时鉴于国内市场激烈的竞争压力,企业开始主动寻求海外增长点,掀起一股“出海”热。

国内制造领域各行各业纷纷扬帆起航,依托“造船出海”(在海外建立独资或合资公司、收购、并购海外公司)、“抱团出海”(企业携手出海,合作共赢)或者“借船出海”(借跨境电商在海外营销国内产品)等出海模式,我国制造业领域已有不少企业成功出海,实现“墙内开花墙外香”。

众所周知,凭借在技术积累创新、供应链效率管理方面的能力积累和经验沉淀,传统制造企业在拥抱出海新机遇过程中的优势是明显的,即能够以较短的周期完成硬件产品的初步研发与试产,而且品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证。但是,受制于原有“订单”为导向的经营思维的桎梏,多数制造企业在海外市场经验、目标市场用户消费需求感知等方面的短板也给其的海外拓展之路带来的诸多挑战。因此,制造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也面临重重困难。

全球化供应链管理能力不足、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短板、全球网络和基础设施的缺失、海外本土化的运营能力欠缺等痛点,使得企业出海步履维艰,接连碰壁。陌生的海外市场、不熟悉的语言文化、不同的法律体系和贸易规则、供应链韧性、数据安全保障、语言与沟通难题、人才管理等等,无一不是企业出海路上的明浪和暗礁。

PART01

中国制造业出海内外部环境分析

(1)外部:企业出海面临的国际环境与经济形势

①国际环境不确定

目前,世界正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则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不确定”将成为国际环境的常态。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地缘局势紧张,冲突已经到达新的最高点,竞争压过合作开始占上风,不信任取代了对话。”由于政治动荡、政府政策的变化、国际关系紧张等因素带来的国际冲突加剧,企业出海面临国际形势正处于动荡不安中。不过,“勤瞻中心”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伴随国际贸易的逐步恢复,经过贸易考察,国际上大多数观点就和中国相关的贸易往来呈现乐观态度。

②全球经济不稳定

不可否认,由于疫情原因加之地缘冲突的影响,全球经济已然放缓,呈现不稳定性,甚至出现反全球化浪潮和碎片化趋势。面对全球通货膨胀胀上升和随之引发的全球货币政策收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今年年初就曾发出警告,如果在碎片化严重的情况下,全球GDP预计将下降近7%。此外,由于发达经济体快速加息所带来的紧缩效应具有累积性和滞后性,影响结果可能比预估情况更为严重。

但尽管如此,根据联合国于2023年5月16日发布的《2023年中期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中国2023年的经济增长将达到5.3%,远高于世界经济2.3%的增速。由此可见,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整体趋势下,中国经济依然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力之一。这得益于我国先一步将快速发展方式转变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模式。基于此,我国出海企业也需相应地调整发展模式向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转型,锐志创新,将质量高、性能好、功能强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带到海外,方能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

(2)内部:企业出海的自身驱动因素

①国际化实力的提升

“打铁还需自身硬”。随着企业自我要求的不断提高,自身技术的不断创新,尤其是以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其软实力、硬实力都得了高强度发展,已经坐拥完备且成熟的产业链和技术、得益于我国庞大人口基数的人才红利,具备了媲美国际化企业的强大实力,能够通过产业链输出的方式发挥在该产业中的优势,成功跻身海外市场并扎稳脚跟。

②开拓海外市场的需求

在具备国际化实力的前提下,优秀企业往往会鉴于国内市场激烈非凡的竞争压力,去主动开拓海外市场,寻求海外增长点,以此推动企业自身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缓解竞争压力,降低企业成本,走向国际化,提升国际知名度,以此吸引更过海内外客户,实现企业良性循环发展。

PART02

中国制造业出海现状及出海行业特点

在出海这条道路上,中国企业实际上已经经历了好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到2008年,中国加入WTO,国内的企业真正开启了“全球化”的道路。 但这个阶段,企业更多是靠代工国外的产品实现出口,但打造的是低端产业链。

第二阶段,从2008年到201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出口型企业遭受重创。 也正是这个时候,有一部分企业开始思考竞争力不足和品牌缺失的问题,他们决定走出国门,开启买买买的模式。

但单纯靠海外并购,并无法真正实现中国制造品牌的崛起。

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2018年之后,海外需求正在减弱。 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强调“制造业回流”,过去中国制造引以为傲的成本优势正在向东南亚国家转移,我们的出口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

然而,越是艰难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韧性就越得以展现。

中国制造业源远流长,发展历程悠久,有着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支柱。为了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与全球化已成为不少中国制造企业的长期发展策略。近年来,中国制造领域各行各业纷纷扬帆起航,驶向海外市场。

据相关调研数据,出海的制造业行业中,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和电子电气行业占比最高,分别为28%、16%和12%。另外,冶金化工占比8%,能源电力占比5%、航空航天占比4%、轨道交通占比4%、生命科学占比4%、家用电器占比3%、仪器仪表占比3%、船舶制造占比3%、食品饮料占比2%、纺织服装占比1%,其他行业占比7%。

·机械装备行业:

几十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迅猛,产品从最初的低端向中高端不断升级,国际化能力显著提升,出海方式也存在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直接在海外建立独资或合资公司、收购、并购海外公司、或者借跨境电商在海外营销国内产品等。从细分领域来看,中国风电行业目前已经顺利迎来了出海上升期,行业头部企业成功全线出海,中国出产的风电设备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六成份额;工程机械行业早期由于出海工程与基建的合作被动出海,而如今随着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已经自主在海外市场开展全方位的产业布局;中国轨道交通行业一直贯彻“走出去”理念,不仅实现了产品量产出口,更是逐步形成了技术、资本和服务等多形式布局海外的完备产业链。

·汽车行业:

在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首先凭借产业链优势——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建立一套涵盖关键材料、装备制造、回收利用等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相较于欧洲新能源领域,中国新能源整车的生产成本平均比欧洲低约1万欧元/台,具有压倒性的成本优势。其次,随着90后技术人才为新能源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我国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个性化得到了大幅发展,不仅在外形上更年轻化、活力化,同时汽车已不再局限于代步工具,而是装备了智能网联系统和高配置娱乐系统,吸引了大批国外年轻消费者。

2022年全年我国共出口67.9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1.2倍,占汽车总出口量的21.8%,较2021年提升了6.4%,同时纯电动乘用车出口均价由2018年的0.08万美元/辆一路上涨至2022年的2.12万美元/辆,使得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电子电气行业

20年代初,中国的电子电气企业就开始向海外市场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产品和OEM生产。随着中国电子电器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许多企业开始通过参展、广告推广和合作等方式提高自己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形象,进行品牌建设。目前,从OEM到ODM和 OBM,消费电子行业的出海模式、出海导向和出海路径已然进阶,中国的电子电气企业在海外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些企业已经成为全球知名品牌,如华为、小米、联想等。因此,中国的电子电气企业仍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打造品牌价值与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的高效运营成为企业的核心诉求。

PART03

出海企业的挑战和机遇

(1)挑战:企业面临的痛点

此前,海关总署总结过企业出海面临的4大痛点:

01、全球化供应链管理能力不足

全球化提供一个重塑全球供应链的要求和机会, 企业对充分融入和发展利用当地的产业链有迫切需求。如果不能保证正确的进货、验收、质量保证及发货,就会导致浪费时间、 产生库存、延迟交货、增加成本。

02、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短板

对于海外仓储数据管理较薄弱,库区规划、货位基础数据、物料数据、包装数据缺乏系统化管理。如何在数据体量大、组织架构复杂的情况下实现数字化系统的更新与转换?

03、全球网络和基础设施的缺失

跨过网络连接不稳定、平台使用不统一,且存在较大差异;出海国家基础设施情况参差不齐。

04、海外本土化的运营能力欠缺

缺乏海外市场本地化的运营团队,对当地市场认知片面,无法融入本地文化,如何将海外市场本地化运营,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制造企业全球化运营的一大管理难题。

(2)机遇: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中国的经济能在几十年间实现飞跃发展,和制造业离不开关系。在制造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中国制造”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一个重要标签。但是随着这些年用工成本的不断上涨,外资企业纷纷表示扛不住,转头跑去了东南亚。这些企业的跑路也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

为什么这么多制造业离开中国?首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成本太高了。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最看重的不是什么高端技术,低廉的成本才是他们眼中最重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的成本也跟着水涨船高。第二,我国对外资企业进驻的要求也越发严格了。近些年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对环保方面的要求也严格了不少;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再不能像之前那样可以随意在我国建厂。第三,东南亚国家地理位置比我国更优越。就像越南,相交于我国越南靠海的地区更多点,这也意味着运输成本会更低。越南相较于我国更靠近马六甲海峡一点,这也是很多外企在越南建厂的原因。

不过,大批量外资企业的撤离也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制造业就会崩溃;如今的“中国制造”,也不只是产业链上可以被随时取代的低端角色。以华为自研芯片、自主造芯为例,在走向自主化和国产化之后,“中国制造”正在加速重构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随着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产业带“隐形冠军”、具备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企业强势崛起,在中国制造出海版图上的分量越来越重。

中国制造业自身发展悠久而丰富,规模庞大、覆盖范围广泛,产品品类涵盖低端到中高端,其深厚的底蕴成为中国制造企业在海外市场上创造了优势。自2000年“走出去”战略正式提出,并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全面落实,国家层面也通过多项政策举措鼓励企业出海:例如“一带一路”和“双循环”等国家战略的引导,为中国制造企业出海提供了政策、人才培训、金融扶持等支持,强化了中国企业出海的后盾。

与此同时,地缘冲突使得跨国供应链的脆弱性显现,如果此时中国制造企业能借助垂直一体化模式保障订单准时交付,必然能有效应对全球产业链发展与变化,从而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成为具备全球化视野的国际一流企业。

想了解出海,开拓东南亚市场与制造业企业出海发展机会吗?欢迎咨询万联网东南亚研学项目, 助力开拓更多商机!

为助力中国企业明晰进入东南亚海外市场的战略布局和发展路径,11月30-12月9日,万联网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商业分析与运营学院 IORA、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新加坡中心 ZIBS SG Institute,共同推出“中国企业东南亚供应链发展高峰论坛暨企业出海与国际化高端研学项目”,通过10天9夜新马印研学, 帮助企业深度洞察当地外资企业引入政策、税收政策、法律法规、产业配套设施、产业链发展成熟度、用工条件等营商利好环境,学习企业出海与国际化策略及实践路径,与当地企业、商会、银行等建立合作,探寻国际化落地路径。

期待各位对进军东南亚市场、供应链业务出海、海外设总部、企业国际化发展与子女国际化教育感兴趣的朋友,加入万联研学考察团~

超级早鸟票限时抢购,走过路过别错过哦~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异军突起! “新三样”企业稳健出海提升产业链韧性
下一篇:打造供应链创新范本!这两家500强在厦门又上新啦,3期合作落地供应链金融
  • 毛莉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国企供应链公司新质发展行动白皮书2024
    梁超杰 蔡宇江 许书川
    由万联网首席金融顾问梁超杰、万联网创始人蔡宇江联合万联供应链新质发展智库7位专家共同编撰, 了解国企供应链服务本地产业的新模式与落地经验 通过国联股份-冷链多多、秦岭数字、草都、冠之链、全联农科、河钢供应链12个案例,从新资本、新分工、新模型、新园区、新基建、新产融、新财务、新要素、新IT等层面,为国企供应链公司提供更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
    了解更多>
  • 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白皮书 2022
    万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万联网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多位行业专家联合编撰
    <10大案例集于一本>中晟供应链、小硕科技、盈佳信联、国网英大碳资产、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宝凯道融、网商银行、六六云链、伊利、苏州新建元和融......
    <行业最新动态一览>聚焦行业热议话题,监管、票据、绿色信贷、政企银合作、仓单、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了解更多>
  • 中国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
    宋华 蔡宇江 黄贵生 许书川
    经济发展需要信心,供应链金融发展下一个十年应如何重拾信心? 《中国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提出:首先,要秉持“先产业后金融,深入产业场景、科技场景以及制度环境场景去发展供应链金融,实现数实融合、以融促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要准确把握政策方向与监管精神,要在近年大风险事件中学习提防重大风险,要找到既有贸易又合规的增长方式,基于产业集群的平台要找到资本认可的发展路径,要突破产融无法切实相向而行的屏障,要有数据资产化布局占领未来资产、要善用公共基础设施借势借力发展。白皮书将围绕上述方面,为业界同仁梳理趋势、关键经验及可借鉴标杆,帮助大家重拾信心、行稳致远。
    了解更多>
  • 数字供应链
    宋华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务部市场调控专家库专家,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日本京都大学经营管理大学院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供应链物流管理,特别是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供应链关系、供应链安全与风险管理、供应链柔性等。近年来的主要著作包括《智慧供应链金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物流成本与供应链绩效管理》《服务供应链》等。 数字化浪潮正势不可挡地向前推进,也深刻影响着供应链领域。不同的产业、企业纷纷探索应用大数据等技术改良甚至重塑产业供应链,创造高度智能化、服务化的数字供应链体系,以打破组织内和组织间的壁垒,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最大限度地提升效率;同时,通过塑造更具竞争力的运营模式,推动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创造新的效益。 本书阐述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实体经济及产业供应链有何重要影响,数字供应链在三大产业的应用中需要关注哪些关键问题,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供应链的系统框架,以实现产业供应链运营效率的提升和产业主体之间的协同,等等。书中广泛介绍了中国企业的先进实践与创新,反映了数字供应链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帮助企业系统地掌握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供应链创新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