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说明会!厦门国贸:营收和利润承压,正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三链融合”业务模式升级规划正在逐步推进落地

万联网 , 供应链金融智库 , 2024-11-26 , 浏览:2677

11月25日,厦门国贸(600755.SH)召开第三季度线上业绩会,公司董事长高少镛、副董事兼总裁蔡莹彬、独立董事刘峰、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范丹、副总裁兼财务总监余励洁等高层管理人员出席。

业绩说明会上,对于投资者提问公司第三季度收入同比下滑幅度比较大的原因,对此,厦门国贸副总裁余励洁解释,公司第三季度营收下降一方面因国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持续深化,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导致部分品类经营货量下降;另一方面,公司在推进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加强业务结构调整,控减低质量业务,提高业务和客户的门槛,重点聚焦服务实体产业客户,发展高质量业务,从而导致营业收入有所下降。

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厦门国贸营业总收入2863.29亿元,同比下降28.55%,归母净利润7.12亿元,同比下降61.83%。按单季度数据看,第三季度营业总收入911.19亿元,同比下降29.26%,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27亿元,同比下降144.14%。

资料显示,厦门国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厦门市属国有企业集团,始创于1980年,199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名称:厦门国贸,股票代码:SH600755),为《财富》世界500强国贸控股集团的核心成员企业。作为一家聚焦供应链管理核心主业,公司业务布局供应链、先进制造、城市建设运营、消费与健康、金融服务五大赛道。

大宗供应链管理行业收入利润普遍承压,厦门国贸表示,公司所处行业与宏观经济景气度及大宗商品实体需求息息相关,近年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需求偏弱,同时公司业务模式正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业务结构的调整导致公司业绩阶段性承压。随着各项政策落地见效,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持续增多,经营主体预期有所改善,企业生产和投资意愿有望逐渐恢复,对大宗商品的内需有望逐步恢复增长。公司作为大宗供应链管理行业龙头企业之一,经营韧性强、团队经验丰富、核心竞争力凸显,“三链融合”业务模式升级规划正在逐步推进落地。公司未来依然有广阔的服务产业、创造价值的空间。

对于公司在并购重组方面的发展方向和投资偏好策略,厦门国贸副总裁范丹表示,在并购重组方面,公司将紧扣战略发展方向,围绕供应链管理服务和健康科技两大赛道进行布局。其中,供应链管理服务方面重点围绕核心经营品类,在上下游产业链中寻找匹配度高的高潜质标的,通过并购重组提升公司产业资源获取能力及产业化发展水平;健康科技方面以医疗器械为主要方向,重点聚焦微创外科赛道,围绕派尔特医疗横向并购,整合完善赛道布局,构建微创外科一站式解决方案,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另有投资者提到,今年业绩压力较大,是否会影响分红以及公司分红政策是否有调整。范丹表示,公司高度重视股东的利益诉求,近5年公司已累计现金分红49.7亿元,股息率在市场持续保持较高的水平。尽管短期公司业绩承压,但公司坚持带给股东稳定且较好分红回报的理念不变。公司中期分红方案已经股东大会审议并授权董事会,将根据具体情况,择机制定2024年中期利润分配方案。公司在年度分红方案制定前,将及时了解股东诉求,充分听取市场建议,在股东当期回报与公司长远发展中间找到平衡点,力争为股东带来企业价值提升和良好即期回报的双重收益。

此外,公司业务模式转型升级方面,厦门国贸提到,目前公司已根据“三链融合”规划的指导,制定了产业投资升级方案、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物流业务模式升级方案等,并积极调整业务结构,聚焦高质量业务。公司业务模式转型升级工作在推进中,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经营业绩方面呈现更直观的成果。

对于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展望,厦门国贸副董事长、总裁蔡莹彬称,近期,国家出台了一揽子增量政策,在优化供需、促进消费、改善预期方面全面发力,预计供应链管理及上下游产业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均将逐步改善。大宗供应链管理服务和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在存量政策加快落实和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力推出作用下,实体产业的利润率、生产信心和预期在10月份以来已慢慢在修复,公司部分核心品类需求和流动性已有改善。预计明年国家将加大宏观调控,有效发挥各项政策效能,推动国内经济回升向好。此外,在产业链重塑及经济转型升级等推动下,海外新兴市场具备较好的增长潜力。

当前厦门国贸正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业务结构的调整导致公司营收和利润阶段性承压。公司相信在“三链融合”战略的指导下,以业务模式升级为抓手,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强宏观经济和行业趋势的研究,抓住市场和产业发展机遇,公司将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据万联网了解,近年来,厦门国贸国贸围绕“以全流程供应链服务为核心、以国际化产业链运营为助力、以高效能价值链协同为保障”的战略思路,提炼出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的概念,为开拓智慧供应链体系,创建安全稳定的产业生态圈提供重要指引,并以此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与产业客户共创共享的价值观。

来源:万联网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消费拾“级”而上,供应链金融科技如何重塑产业发展韧性?
下一篇:5家国企、上市公司都踩雷的7大融资性贸易大坑!风控怎么做?看这里→
  • 供应链金融智库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
    万联网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是由万联网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战略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一众业内专家大咖共同编撰的,重点分享了15位业内专家对供应链服务业态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并整合了9大特色标杆案例,对供应链从业者极具指导价值。
    了解更多>
  • 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白皮书 2022
    万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万联网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多位行业专家联合编撰
    <10大案例集于一本>中晟供应链、小硕科技、盈佳信联、国网英大碳资产、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宝凯道融、网商银行、六六云链、伊利、苏州新建元和融......
    <行业最新动态一览>聚焦行业热议话题,监管、票据、绿色信贷、政企银合作、仓单、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了解更多>
  • 中国物联网+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20)
    蔡宇江
    国内首份以物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行业报告。将于2020年9月17日《第六届中国物流金融创新高峰论坛》重磅发布。
    2012年上海钢贸事件、2014年青岛港事件后,国内的大宗商品仓储融资进入一个低谷的状态,银行谈“钢”色变,全线退出这一市场。时过境迁,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存货融资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有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法律和行业规范也逐步完善,面对巨大的市场刚需,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科技型企业联合前瞻性的银行又开始创新并开展存货融资业务,整个业内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继应收账款票据化之后,仓单数字化、生态化又成为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另一大趋势。
    顺应趋势,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联合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携手对当前国内的物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实践情况、标杆案例等进行梳理,率先在业内推出本白皮书,希望为业内同仁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参考,推动行业健康、加速发展。 在此特别感谢上海大学储雪俭教授、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张春艳女士的专业指导。同时,对为本白皮书提供案例的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篇幅有限,本白皮书无法为大家呈现业内所有的案例、经验、方法!万联网将继续秉承助力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持续为中国供应链金融提供多元化的智慧服务,为构建共生、共享、共赢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不懈努力!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
    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
    2020年9月11日
    了解更多>
  • 供应链金融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宋华教授经典作品——《供应链金融》全新修订!《供应链金融》曾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物华图书奖一等奖荣誉,目前该书经典再版,已登陆各大电商平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内人士不容错过的精品读物!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