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华新书独家连载之三|象屿农业:扎根黑土地,三产联动,多方共赢

宋华 , 宋华 , 2022-07-06 , 浏览:7205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宋华教授的新书《数字供应链》于6月份正式对外出版(重磅新书推荐|宋华《数字供应链》),书中通过大量的实践调研,基于宽广深刻的理论视角,展现了中国供应链数字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并且提出了当前发展数字供应链的途径和方法,对于促进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实现数字供应链价值无疑是一本值得借鉴和仔细阅读的好书。经过作者授权,万联网对部分精华案例做选编发布,今天的案例是关于厦门象屿集团的数字供应链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2013年,厦门象屿集团以缓解农民卖粮难、打通“北粮南运”、延伸粮食产业链为目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专业化服务,果断进军黑龙江开展农业投资。象屿以 “搭平台、促共赢、全产业链运营”模式扎根于黑土地,创造了“当年立项、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收益”的速度。本着“立足供应链、服务产业链”的经营理念,真正实现了“国家增产、农民增收、地方增税、企业增效、合作增利”多方共赢。现已发展成集种子繁育、化肥生产、合作联社、农业种植、粮食仓储、现代物流、贸易销售、金融服务和粮食深加工于一体,三产有效联动的中国一流的现代农业全供应链综合服务商。


目前,象屿在农业板块(以下简称“象屿农业”)拥有正式员工5000余人,带动当地就业达1万人以上。迄今总投资超过180亿元, 资产总额近260亿元,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02亿元,利税总额超42亿元,直接税收超22亿元。象屿的农业供应链业务主要包括:


合作种植领域:已打造成为综合化种植服务平台,种植规模最高峰达500万亩,带动农户超25万户,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经测算,通过象屿农业提供的全产业链服务,可直接为农民节本增收100-120元/亩,按平均家庭拥有土地30亩计算,每个家庭至少可增收3000-3600元/年。


粮食收储领域:现已建成七大现代化仓储物流中心,总仓储能力逾1750万吨,储粮量1710万吨,其中国储最高峰达1500万吨,在全省占比近10%,日烘干能力逾12万吨,辐射粮源逾3000万吨。其中,富锦公司作为世界最大的单体粮库,占地面积360多万平方米,仓容达500多万吨。


粮食流通领域:已建成覆盖南北、布局合理的销售网络,与温氏、双胞胎等大型养殖、饲料企业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年粮食贸易量逾1000万吨,贸易品种丰富,不仅经营玉米、水稻、大豆及小麦等主要品种,还广泛涉及高粱、大麦、豆粕、葵粕、葵油、葵籽等油脂油料采销业务。建立了公、铁、海三位一体的“北粮南运”物流通道,与大连港、北良港、营口港等港口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拓展销区关键物流节点,优化北粮南运物流体系,在南方销区重要城市大力铺设销售网络,构建长三角、珠三角及长江中上游地区消费市场网络。打通了“北粮南运”物流通道,确保国家粮食调得动、用得上。


粮食深加工领域: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亚洲最大单体玉米淀粉加工生产线和世界最大单体苏氨酸、色氨酸生产线。已建成富锦、北安、绥化三大深加工产业园区,年玉米深加工能力320万吨,成为黑龙江省粮食加工领域龙头企业。


厦门象屿粮食全产业链服务模式


未来,象屿农业将继续链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构建共生共赢的价值生态圈,制定了种植联农户、仓储联产区、加工联产业、物流联销区、金融联资本的全产业布局策略。通过贯通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上的合作伙伴,促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形成“一条链、一个园、一张网”的产业发展规划。进口方面,象屿农业在大豆、油脂、玉米、大麦、高粱、粕类等均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同时将构建全球化粮食采销体系,通过在美洲、澳洲,黑海、中亚及俄罗斯等设立经营支点,并重点建立“一带一路”国家的关键物流节点。目标是通过在海外主要粮源国构建的收购和物流能力,建成对中国和第三国的粮食供应链,坚持市场化运营,拓展全球布局,谋划粮食进口供应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象屿的实践不仅创新了数字供应链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而且也探索了新的产业价值,形成了独特的运营模式。可见,任何数字供应链的推进,都需要考虑如何切入产业运营,建立什么样的供应链运营模式,创造什么独特的价值。


厦门象屿农业产业级互联网平台


来源:文字摘自宋华教授《数字供应链》,配图来自厦门象屿2021年年报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宋华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数字化时代,每一条供应链都值得重做一遍!——新书推荐《智慧供应链架构:从商业到技术》
下一篇:利率跨入“3时代”!银行加大信贷投放 供应链金融加速线上化
  • 宋华
    作者

TA还在犹豫如何开场。


最近内容
  •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
    万联网
    《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是由万联网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战略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一众业内专家大咖共同编撰的,重点分享了15位业内专家对供应链服务业态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并整合了9大特色标杆案例,对供应链从业者极具指导价值。
    了解更多>
  • 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白皮书 2022
    万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万联网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多位行业专家联合编撰
    <10大案例集于一本>中晟供应链、小硕科技、盈佳信联、国网英大碳资产、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宝凯道融、网商银行、六六云链、伊利、苏州新建元和融......
    <行业最新动态一览>聚焦行业热议话题,监管、票据、绿色信贷、政企银合作、仓单、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了解更多>
  • 中国物联网+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20)
    蔡宇江
    国内首份以物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行业报告。将于2020年9月17日《第六届中国物流金融创新高峰论坛》重磅发布。
    2012年上海钢贸事件、2014年青岛港事件后,国内的大宗商品仓储融资进入一个低谷的状态,银行谈“钢”色变,全线退出这一市场。时过境迁,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存货融资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有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法律和行业规范也逐步完善,面对巨大的市场刚需,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科技型企业联合前瞻性的银行又开始创新并开展存货融资业务,整个业内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继应收账款票据化之后,仓单数字化、生态化又成为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另一大趋势。
    顺应趋势,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联合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携手对当前国内的物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实践情况、标杆案例等进行梳理,率先在业内推出本白皮书,希望为业内同仁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参考,推动行业健康、加速发展。 在此特别感谢上海大学储雪俭教授、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张春艳女士的专业指导。同时,对为本白皮书提供案例的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篇幅有限,本白皮书无法为大家呈现业内所有的案例、经验、方法!万联网将继续秉承助力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持续为中国供应链金融提供多元化的智慧服务,为构建共生、共享、共赢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不懈努力!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
    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
    2020年9月11日
    了解更多>
  • 供应链金融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宋华教授经典作品——《供应链金融》全新修订!《供应链金融》曾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物华图书奖一等奖荣誉,目前该书经典再版,已登陆各大电商平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内人士不容错过的精品读物!
    了解更多>
订阅&推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